教“种田”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时间:2022-05-30  阅读:次   |
42.9K

  前段时间,我到苓芝小学支教。第一次入校,就被校园四周井然有序的班级责任田给“戳眼”了。爬满藤蔓的绿色栅栏围起一片片蔬菜园、瓜果园、花卉园……蔬菜园里,一位园丁正在摘黄瓜。

  一小时后的新学期会议上,这位园丁坐到了主席台上——原来,他就是这里的“当家人”于校长。

  随后布置工作,于校长将每位教师的工作区比作一方责任田,对我们手中的任务也分别以“耕田”“撒种”“培养”“收获”等为喻。

  开学第一天的作业展示,让我再次发现了这里的田园美。孩子的手工制作、绘本故事等均源自田间的叶瓣、秸秆……

  “开学第三天我们就要进农场了,因为‘不误农时’是农业劳动的第一要义……其实,干每一件事都是这样的,抓住时机才能获得最大收获。”于校长不仅为下田学生传授“田园经验”,还为下田老师传授“备课素材”。毕竟这里的大多数教师是新世纪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的成长故事里,“田园劳动”一页几乎是空白,“下田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于校长是农田里长大的“庄稼汉”,但考虑到现代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他还是聘请了附近乡村的“专业园丁”为大家提供专业技能指导,自己既做学徒也当师傅,挤时间带领大家下田实践。正如他所说的,“学会田园劳动,才能真正把我们的课本知识用活,才能真正把劳动过程融入我们的知识课堂”。

  此前各小组的备课研讨中,于校长就建议大家不要错过田园实践的好时机。“一切知识都源于劳动,用于劳动。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渗透各科元素,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各学科相关知识,手脑结合,知行合一。”也许是因为之前工作的城区学校缺少这份珍贵的资源吧,我感觉支教学校为我提供了“特产教材”,而于校长在各节骨眼的点拨引导,又让我慢慢走进了这套教材,时时处处体验着乡土资源的教学价值。

  刨花生、收玉米、摘扁豆……每一项活计中,我们都在模仿于校长的样子,手把手教每个孩子找准用力的大小与角度,向他们讲授植物生长的科学知识,把《落花生》等课文带入田园课堂,引导孩子们统计庄稼产量、田园收成,从劳动中体验团结协作的巨大力量……

  日常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中,我们会把身边的孩子视为田园里自然生长的株苗——虽然参差不齐,但都在吸收土壤营养开花结果,也会把自己的每一句深情教导都看作渗向株苗的有机肥……

  于校长说,“劳动实践是融智商、情商、财商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大课’”。他带领我们构建的农场大课程,充分发挥劳动实践的“万能性”,让每一位学生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小田”,也让每一位老师从中探寻到充满乡土味的“活教材”,让大家在体会劳动艰辛的同时收获劳动的成果,也从中找到了教育的方法和价值。

  (作者李 娟系山东省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苓芝校区)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