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让“假自读”成“真自读”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时间:2022-04-17  阅读:次   |
42.9K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重较大,而且编排是有规律的,从单篇到单元,从教读到自读,旨在系统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关键能力。

  纵观当下文言文自读课的教学,相当数量的课堂仍囿于考试要求的各种测评练习,“非自读”“假实践”“低质量”的现象比比皆是:一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学习形式单调;二是课堂板块之间缺少贯通与内在逻辑,设计基于教师理解,而非学生体验;三是重言轻文、文言割裂,只见零散的知识点灌输与机械的记忆背诵,不见综合性文言阅读能力的训练与提升。

  文言文自读课教学如何让教师看得见学生的学?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阅读能力、思维品质等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任务驱动教学是能让课堂产生看得见的变化、学生发生看得见的成长的有效尝试。

  以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读课《马说》教学为例,自读任务设计如下:

  1.“马”说。假设你是千里马,来说说“你”为什么是一匹千里马?“你”有什么遭遇?

  2.说“马”。假设你是食马者或伯乐,“你”来说说对千里马的影响。

  3.再“说”马。你作为后世人如何评价这篇文章借马说事?

  整个自读任务的设计主要从题目“马”和“说”入手,“马”是文章直接论说的对象,也是用来借事说理的对象,从“马”入手进行教学比较直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说”是一种议论性文体,决定了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式阅读读透文章,进而掌握说理技巧。从题目入手进行任务设计,既能关注内容又能关注写法,既符合学情又符合学理。

  “马”说的任务,指向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考查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懂、弄通文意的能力,检索判断重组信息的能力,围绕话题简明清晰表达的能力。此活动和惯常的逐字逐句翻译相比,首先更符合自读课的特征,学生在教读课文中已经积累了相关文言文疏通文意的方法,在自读过程中能巩固习得的方法,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其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学生对于稍具挑战性的情境任务类学习比知识灌输类学习更感兴趣,更有探究的欲望,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融合在情境中的文言词句的意义也会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在猜想意义与证实猜想的过程中掌握得更牢固。

  说“马”的任务,指向的是对文本议论说理内容的提炼与理解,考查学生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然后”“而”等表达承接、转接类词的关注,理解前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读懂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考查学生对“骈死”“食不饱”“力不足”等相关信息的检索,以及对“不以千里称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等句子语气的揣摩,进而读出因为食马者的“不知马”对千里马造成的埋没、伤害和摧残。此任务能让学生通过相关信息的比照,快速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鲜明地感受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对伯乐的盼与对食马者的憎。

  再“说”马的任务,指向的是这篇文章托物寓意的写作技巧,考查学生能透过文本表层深入思考“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深层含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适时引入作者经历的资料助读,引导一部分对文章理解停留在表层的学生,深入思考作者借马说事:说的是谁的事?还可能是哪些人的事?哪个朝代的事?说的事是否适用于现在或以后?进而在掌握这篇文章托物寓意的说理技巧基础上,读懂文章更长远的现实意义,理解文章的文学价值及文化价值。

  文言文自读课的阅读任务既要体现自读课学生自主阅读的特点,又要根据文言文的文体特征,通过综合性探究任务,巧妙地将“言”与“文”结合,驱动学生在“言”“文”贯通的多个来回的言语实践中积攒言语经验,发展思维能力,获得审美体验,理解文化情怀,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可见,让学生的生长真正发生。

  (作者陈园园系江苏省无锡市东北塘中学)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