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学校”如何走出困境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时间:2022-04-10  阅读:次   |
42.9K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1—2018)数据,2001年至2018年,我国乡村小学减少325595所,乡村初中减少23303所。在此过程中,“两类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的简称)问题也愈发突出。其中,教师老龄化严重、办学活力不足等问题尤为普遍。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虽然得到较大改善,但与县城学校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差距导致农村中小学优质生源流失,乡村小规模学校逐年增多。考虑到现实需求,一些“麻雀学校”虽“性价比”不高,却不能撤并。但由于财力有限,“麻雀学校”在一些地方发展堪忧。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长期偏低,编制设置不合理,许多学校因为没有编制,十几年未进年轻教师,陷入了按编制算超编与结构性缺编的怪圈,即教师总量达到或超过规定的编额,但实际编额不足或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而出现缺编。加上农村中小学生活、办公条件与城镇学校存在较大差距,许多教师通过借调、考试或挂职等方式离开了农村中小学。而留下来的教师,年龄偏大的教师体力跟不上,无法胜任繁重的教学任务。而且选择留下的教师,不少在晋级上受限,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因此,要想办好“两类学校”,必须正视并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首先,各地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办好“两类学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是法律的要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将目光放长远,要有底线意识,将“就近入学”“每一个孩子都有书可读”落到实处。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要解决城区学校“挤”的问题,也要解决农村学校“弱”的问题。留在“两类学校”读书的往往是无力进城家庭子女,“两类学校”的作用不可替代。如何办好“两类学校”,也是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面对的重要议题。

  其次,各地政府要加大编制投放,尽快补充新教师,以实现新老教师有序更替,并严格落实国家给予农村教师的优惠政策。同时,要积极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建设标准,实现城乡学校共同发展。未来3-5年,现有农村中小学教师将进入退休高峰期,受编制限定,新入编教师数量可能无法满足未来农村教育发展需要,部分年轻教师还会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农村教师生活补贴及教师周转房等优惠政策在一些地区尚待落实。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农村教师存量短缺问题必将越来越严重。

  近年来,“两类学校”教师年龄断层现象也较为普遍,在“老教师退了,新教师才有编可进”的情况下,由于农村新入编教师需要老教师“传帮带”,老教师扎堆退休对新教师成长不利。办好“两类学校”,相关部门要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根据“两类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编制及岗位评聘政策,在评优、评先及骨干教师培养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

  再次,乡村学校发展需要政策支持与教育帮扶,更需要学校主动作为,尤其需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此外,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工作状态和幸福感直接影响学生。随着课后服务全面铺开,教师工作压力增大,工作时间延长,如何优化管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两类学校”的管理者来说是一个挑战。学校要切实减轻教师负担,营造公平、宽松的工作环境,切实把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放在心上。

  (作者孙祁岗系安徽省祁门县胥岭学校)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