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中小学如何对待学生成绩差异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时间:2022-02-13  阅读:次   |
42.9K

  面对学生的成绩差异,如何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发展?本期聚焦德国多管齐下帮助成绩偏差学生成绩提升,同时保证成绩优秀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

  如何应对学生的成绩差异,既使成绩偏差学生得到提升,又保证成绩优秀学生获得良好发展,是许多国家教育改革关注的重要内容。在德国的学校教育中,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发展一直是其遵循的重要原则。近年来,德国在基础教育领域不断颁布相关政策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推行各类项目,不仅为成绩偏差学生提供支持与保障,而且充分给予成绩优秀或有学习潜力的学生发展机会。

  为解决部分学生成绩偏差或缺乏学习动力等问题,德国联邦和地方政府、各类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等组织共同采取措施,对成绩偏差学生展开全面支持与帮助。从德国联邦角度而言,2010年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发布《成绩偏差学生促进政策》,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开辟新的支持主题等方式,为成绩偏差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制定相应教育标准,为帮扶措施提供了政策依据。从地方角度而言,不同类型的学校通过建立融通路径,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与选择,各地方教育机构也投入人力与物力,参与成绩偏差学生援助项目,在德国联邦政府支持下为地方学校提供额外保障。

  促进社会各界合作,共同帮助成绩偏差学生

  促进社会各界合作是德国帮助成绩偏差学生的重要举措,包括个体层面的合作、校际层面的合作以及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在个体层面,政府支持学校和社会机构开展帮扶项目,促进成绩优秀或学习能力较强学生帮助成绩偏差学生,例如多特蒙德自2010-2011学年以来,通过“学生帮助学生”项目,有偿邀请优秀高年级学生作为朋辈导师帮助中低年级需要帮扶的学生。

  在校际层面,特殊教育类学校、职业预科学校和普通中小学等不同类型学校之间通过合作,加强项目运作与经验交流。例如北威州在2014年成立了“未来学校联盟”,促使北威州有志于进行校园管理和教学改革的各种类型学校结成联盟,共同促进弱势学生的个人发展,内容包括学生的潜能和天赋挖掘、各学段过渡期间的衔接支持以及学习过程诊断和针对性援助等。学校间的合作不仅能为不同需求的困难学生提供过渡与贯通的路径,而且能在校际交流与项目合作中相互汲取优秀经验,从而改善各校的措施。

  在学校与社会合作方面,地方政府教育部门致力于建立地方合作网络,加强学校、社会教育机构、社区和青年社团等组织之间的联系,鼓励各机构承担社会教育责任,为学生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和支持网络。例如为解决因语言能力障碍而导致的成绩偏差问题,2015年起柏林多所高校、柏林-勃兰登堡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等开展合作,建立了语言培训中心,为日托所和中小学需要提升语言能力的学生提供语言辅导。在政府支持下,社会机构积极参与合作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校的教育负担,使得需要帮助的学生在校外仍能获得学习机会,通过对学生额外的帮助加快其学习进度,从而取得优秀成绩。

  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满足成绩偏差学生特殊学习需求

  德国政府通过调查与研究,深度挖掘学生成绩偏差背后的社会原因。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调查结果显示,在无法成功完成学业的弱势学生中,超过半数的学生都具有特殊教育和学习需求。为了使这些学生同样能够获得普通中学毕业资格,从2017-2018学年开始,有特殊教育和学习需求的学生在五年级以前接受全纳教育,而在之后学段中,这些学生可以通过接受特殊教育提升听说读写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运动能力等。

  德国相关机构调查发现,许多有移民背景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因语言、文化融入和交往能力等因素而存在学习障碍,导致学习成绩受到影响。在对这些移民学生表示关心时,学校秉持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将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的差异与歧视转化为对所有学生进行跨文化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机会,同时既通过额外教学提升这些学生的德语水平,又推进移民学生对母语能力的认证,使这些学生获得身份认同,并锻炼其社会化能力,潜移默化地改善移民学生的学校表现和成绩。另外,政府教育部门通过资金支持,雇佣优秀翻译与跨文化工作人员,更好地帮助学校与移民家庭建立有效联系,发挥家庭教育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培养教师正确对待成绩偏差学生的能力

  此外,教师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内容的完善也是重要的配套支持措施。政府在教师接受学术训练或职业培训期间,增加了学习阶段性诊断、语言教育、融合性课堂教学等方面教育内容,从教学法、专业知识和心理学知识上提升教师能力,培养教师正确对待成绩偏差学生的能力。教师不仅需要学会调整教学节奏,照顾成绩偏差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也需要通过心理干预和辅导,帮助他们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潜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建立实践导向型课堂,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协商,了解成绩偏差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并以此为参考进行针对性课堂设计,同时考虑延长授课时间,培养成绩偏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社交能力,从而使成绩偏差学生提升感兴趣领域的专业能力。对于成绩偏差学生而言,有针对性地训练专项特长或特定兴趣领域,有利于未来社会化能力的培养,从而顺利毕业,也为以后进入职场打下基础。

  开展中小学培优计划,为成绩优秀学生提供发展渠道

  采取差异化措施是德国学校为保证每个学生能够高效学习而贯彻的重要教育原则,不仅要使成绩偏差学生得到充分支持与帮扶,还要使成绩优秀和有学习潜力的学生尽可能发展优势与强项,使其未来得到更好发展。在政策层面,2015年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了《中小学成绩优秀学生培养资助方案》,目的是为了系统性认识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强项与学习潜力,使有学习潜力的优秀学生能够通过政策支持更高效地完成学业。在实践层面,德国联邦教研部投入1.25亿欧元,开展中小学培优计划等项目,不仅对成绩优秀学生进行支持,而且也适用于目前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目的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学习潜能,向优秀学生方向发展。

  为了使成绩优秀学生和有学习潜质学生得到有针对性帮助,德国学校主要从3个角度为这些学生提供支持:拓展教学、加速学习和分类教学。拓展教学指的是在课堂内外对成绩优秀学生日常所学内容进行深化和拓展,课堂内包括根据成绩优秀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布置与其他学生不同的作业任务,并且在授课内容方面也留出开放性思考空间;课堂外由学校组织成绩优秀学生在德国不同联邦州范围内参与科技、环保等不同领域的竞赛或合作赛,提供交换项目、周末活动、假期学术讨论活动等,与高校合作为成绩优秀学生提供参与高校专业课程导览课的机会,使成绩优秀学生明确未来的兴趣领域,提前为未来成为专业学术人才做好准备。

  加速学习是指在日常学校教育中,为成绩优秀学生加快教学进度,使他们提前开始学习大学知识、跳级进入更高学段等,并支持不同年龄段学生在一个班级内学习。缩短学习时间有利于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安排个人进度,在完成初级学段的学习内容后及时学习新知识,实现学习时间的最大化利用。

  此外,分类教学也是重要的促进措施之一,学校将成绩同样优秀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小组进行学习,例如在一个班级形成特长小组或将不同班级有特长的学生组合成一个班级进行教学等,通过这种同质化安排,能够更高效地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等不同领域获得成长。

  采取融合性促进措施,帮助教师发掘优秀学生潜力

  从PISA(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进行的15岁学生阅读、数学、科学能力评估研究项目)测试结果和德国各联邦州自然科学、数学、德语和英语成绩的比较结果来看,促进成绩优秀和具有突出潜力的学生发展很有必要,因为他们在测试中的表现是衡量德国联邦及各州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但在现实情况下,大部分学校并不按照同质化小组分班,仍然实行混合教学,这给教师带来了不小挑战。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融合性促进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即保证成绩优秀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长在普通班级里能够得到照顾。学校将开放型课堂教学方法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例如每周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计划与进度、自己独立进行学习进程管理等,通过赋予成绩优秀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使其更好掌握个人学习节奏,养成良好自主学习习惯,从而为未来学习奠定基础。在课堂理念进步的同时,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教育机构在对岗前教师进行教学法培训和学术教育的同时,还从专业知识、诊断法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添加了成绩优秀学生教育的相关内容,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这些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优势,从而因材施教采取相应促进性措施。

  在中小学探索教学法的同时,高校也通过科学研究参与合作,向中小学成绩优秀学生发展和培养提供理论与行动理念支持。为了帮助教师通过适合的方式发掘成绩优秀学生潜力,德国联邦教研部在中小学培优计划实施的第一阶段(2018年-2022年)资助了18所大学组成跨学科研究网络,高校学者与中小学共同就该主题确定了理念、策略以及具体措施,为300多所中小学教师提供具体教学行动依据和参考内容。培优计划除了制定阶段重点促进成绩优秀学生发展,同时还强调挖掘并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强项,使更多学生的成绩得到提升。与培优计划合作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从22个项目中选择符合学校特色的参与其中,包括文化多样性学习项目、STEM教育拓展项目、诊断性阅读项目以及语言文学写作项目等,通过组织不同领域的学习与交流活动,全面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潜在才能。

  在社会层面,德国通过成立社团或其他社会组织等方式,建立完整的合作关系网,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例如学校、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心理学家等群体共同组成德国天才儿童协会,由专家指导家长如何发现孩子的强项与天赋,并在培养儿童过程中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充足的宣传册和教学材料,组织教学工作坊以及对话项目等活动,使处于一线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应的能力。

  (作者戴 婧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