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第一中学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 创新课堂与活动模式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9-16  阅读:次   |
42.9K

  近年来,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第一中学教师胡雪峰主持的省级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与活动模式研究”着力将技能与素养细密地构筑成攀升的阶梯,在学校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界定初中学生核心素养“314”模式

  基于学生成长规律,课题组从人与自身、人与工具、人与社会这三个角度把学生核心素养分为自身素养、科技素养、人文素养。自身素养包括体能心理、自我教育、交流沟通、艺术审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科技素养包括知识技能、思维能力、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推动社会发展发挥效能;人文素养包括礼仪规范、合作共处、法治民主、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助力。

  “314”模式的创建科学合理地指明了学生在各个成长阶段所应具备的素质及技能,为进一步推进课堂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助力课改构建“双线一脉”总框架

  “双线”指的是“课堂线”和“活动线”。“课堂线”统领全局,依学科不同特点,创设特色新型课堂结构和模式。“活动线”是创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跨学科”活动。“一脉”指的是关注文化认同和传承“海域文化”的综合主题项目活动。

  ——特色课堂线发现学习型课堂内容涵盖指导“自学+练习+达标”、“问题导向+讨论+解决问题”、“问+思+讲+练”四段式、“创设+互动逐步完成+拓展”全程情境式四个方面。

  竞争型课堂内容涵盖“明确目标+分组活动+任务达成+归纳”“学生发现问题+比赛回答+总结比赛”“小组任务驱动+成果展示+评价+发现新问题”三个方面。

  跨学科融合课堂内容涵盖中英双语经典朗诵、硬笔书法、写作交流课,生物、化学“观看实验+实操”课,跨学科的文科大阅读课,生活工具改进指导课四类课型。

  基于对特色课堂线的深入实践,学校逐步形成了化整为零的课堂新模式,创设了“5+40”主要课型,即把课堂分成两部分:学生组织微活动5分钟和教师授课40分钟。课前5分钟微活动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设计不同的活动主题。如八年级语文课前演讲的内容是“介绍我的家乡”、名著阅读题目设计(指定篇目)、推荐常用但易错成语、分享小故事。这些演讲微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问题设计能力、倾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科课堂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如物理学科课前5分钟学生分享物理小制作,课外小组完成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物理小制作,包括光学的“模拟彩虹”“改进的激光笔”、声学的“啤酒瓶乐器”“自制笛子”等,课下学生完成作品,且写下制作过程和原理,课上演示分享,实现课上课下相连接,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

  ——“跨学科”活动线通过对课程的整合调整,学校根据学生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增设了课堂微活动,包括交流分享、实验操作、命题比赛、谜语创作等;班级中活动,包括学校旗杆高度测量、校园植物研究、校园文化诗歌创作、巧走迷宫、24点游戏、一笔画图形等;学校大活动,包括经典诵读会、“我是实验员”大赛、硬笔书法展览、作文墙、科技创新作品展等。

  ——“一脉”创设课题组依据地域特点和学生特点,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出发,积极发起和指导学生开展以学科特点为主的“海域文化”全校性综合主题项目学习活动并汇报展演,旨在引导学生以开放、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如以“大海”为主题的团体现代诗朗诵、古诗词朗诵、生物标本展、独唱及合唱、美术作品展、书法作品展等。

  特色创设设计引导嵌入式学习新路径

  在“双线一脉”总框架下,学校创设了独具特色的“多学科一模式”和“跨学科多模式”。

  “多学科一模式”包含大、中、微三种活动形式。一是校级、年级的大活动,与学校各项活动融合,内容与之相关;二是以班级、社团为单位的中活动,主要根据学科素养的培养设计和开展项目活动;三是融入课堂或在小组间开展的微活动,根据课堂的需要和学生相应核心素养的培养创设。

  “跨学科多模式”指的是围绕一个主题的多学科融合模式。如围绕“我爱大海”主题多学科语文、英语、生物融合模式,包括“观察(水质、生物等)—模型制作—展示—中英文解说—论大海精神”等环节,通过课内外结合、合作交流、评价激励等方式,学、思、用结合,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2015年以来,课题主持人胡雪峰带领大亚湾第二中学、广东惠阳高级中学、惠州市惠阳区第一中学的教师进行了积极探索与有效实践。

  (胡雪峰 盖自福)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