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辽沈街第三小学:铺开“和合文化”书卷 绘制成长发展底色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4-08  阅读:次   |
42.9K

  学校是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与文化育人的阵地。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辽沈街第三小学(以下简称“辽三小学”)坚持“发展以人为本、教育以德为本、管理以善为本、环境以清为本、领导以爱为本、教师以诚为本”的办学思想,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以“和合”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把辽三小学办成高质量、有特色的学校,让每一个孩子在辽三小学健康、快乐地成长——

  挖掘“和合”内涵

  力促和谐共进

  文化是学校的精神灵魂,是一所学校综合素质的体现,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辽三小学的“和合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的各个领域得到发展,是学校历经特色转型之后对文化的积极定位。

  所谓“和合文化”,是指以“和合”理念为指导,教师以“和”为价值导向,并运用“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以“合”为途径和方法,对学生实施有目的的影响,促使其得到优质均衡发展,实现“和而不同、因合致成”的办学愿景。“和合”是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

  “和合文化”中蕴含的融合精神,一指尊重,教育活动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学力;二指和谐,教育诸多元素步调一致,和谐共处;三指包容,接纳一切自然与非自然状态下的活动表现。

  在“和合教育”理念下,追求师生的共融式发展。这种发展不是一种单纯浅表的视觉成果,而是通过各种教育因素的合力影响,实现对人成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种发展一是信任,对每个孩子充满期待,相信他们的能力与发展潜能;二是体验,“和合教育”关注在体验中获知,在体验中成长;三是共进,通过教与学的积极互动、和谐共进,获得进步;四是成长,丰富的学习活动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开发学习潜能

  加快课程提质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辽三小学以“和合文化”为依托,不断完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合课程”是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本着“深度不变、横向拓宽”的原则进行学科整合与拓展的课程,学校分别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班本课程三个角度设计了人文类、科学类、艺体类共三大类9门课程,力求达到丰富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基础课程融合的“和合”目标。

  为落实减负增效,学校还在初教科、小教部的引领下实施了语文主题学习、数学深度学习和英语主题阅读的实验。以语文主题阅读为例,学校倡导“课内阅读、课内学习”,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创建书香氛围,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经过摸索与实践,语文主题学习课型模式已初具雏形,学生的阅读、写作、表达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在“和合课程”框架下,学校的拓展型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基础上进行纵向拓展的课程,包括“和悦课程、和美课程、和享课程”三大板块。

  “和悦课程”是一门愉悦快乐的课程,是一群有艺术特长的孩子展示自我、取悦自我、发挥特长的课程。“和悦课程”是本着“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原则开设的经典课程,学校以多彩舞姿、百灵合唱、竹板飞扬、管乐齐鸣四个主题为核心,传承学校经典特色,打造品牌化课程。

  “和美课程”顾名思义是指和谐优美,以学校艺体特色“以艺增智、以艺冶情、以艺健体、和谐发展、艺术见长”为指导,由“和美体育、和美艺术、和美巧手”三个领域30余门课程组成。学校采取选课走班制度,为学生提供多种课程选择,并让课程关注到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采用“项目式”“嵌入式”培养方法和“普及+提高”的培养方式,结合艺术社团建设,与主题教育活动、少先队活动等有机整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画、雕、堆、拼、插、捏、舞”等艺术技能,提高艺术表现力和鉴赏力。

  “和享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以项目研究的形式开展,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间合作、探究的经历和经验,从而使学生享受研究成果,亲历研究过程的喜悦。

  在此基础上,学校补充完善了“和育课程”,包括启航课程、毕业课程、礼仪课程、生命课程、法治课程、研学课程、节日课程和环境课程等,是基于学生成长和品行修养的开放性课程。学校把学生品行培养与学校特色“和合”文化相融合,构建“和育课程”,创新育人途径,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学会如何做人做事,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倡导多元评价

  推进“学评研推”

  每一名学生都有各自的优势,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评价理论体现了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一直将评价改革作为系统工程,以“成长,孩子做主角”为办学理念,遵循更加契合新时代育人标准的评价方式。经过反复研究和广泛征集学生、教师、家长等意见,结合“和合”文化背景,学校2019年首次明确提出打造“阳光和合少年”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开辟出“成长记录+乐学嘉年华”多元评价方式。

  为保证评价方式的便捷性、评价过程的真实性、评价机制的常态化和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真正为学生成长服务,学校从教师内部开始推进“学评研推”四步法。一是学,每学期举办学习新评价方式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双减”政策、《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政策及文件,主动邀请专家、教研员或骨干教师分享经验,借力专家指引,明确评价“风向标”。二是评,注重抓好日常教育教学,在精准评课中将“评价”作为一个特有单元,努力将评价的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做到评价维度、方式的升级。三是研,教师在制定研修项目时会涉猎新评价标准。例如,语文组教师张卓将“阅读教学中课堂评价有效性”作为课题,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方式并予以推广。四是推,推行了“三评二督一展示”新评价运行流程,主要包括完善学生对自己学习生活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班级成员对同学的评价,开展对评价方式及记录的定期检查,定期反馈成长记录册,让学生在大型活动中集中展示及评价所学知识。

  为培养有思想、有能力的新型人才,学校不再从单一试卷中取样,而是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分析、作业分析中取样,用行为分析代替测试分析。教师客观分析课堂现象,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口头评价和《课堂及作业反馈表》记录、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课堂观察时,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更加关注知识能力形成的过程。又如,从两个方面评价学生的书面作业:一是对学生做作业的态度、书写及格式的规范程度进行评价,二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给学生及时更正错误、再次学习的机会。某个学生的作业从态度上看非常认真,书写清楚规范,但存在一小部分错误,教师可以在做错的地方打问号或画横线,评价“A”,学生通过再次学习、及时更正后,教师的“二次评价”为“A+”,强化发现问题、查缺补漏的有效性。

  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学校将评价内容细化为《五育周评价表》中的五大项20小项,除量星评价外,更有特色的是评价表后面教师的“谈心式”评语:“当地上有一块纸屑时,你总是默默捡起,放到垃圾桶里,老师看见了,心里暖暖的……”“体育老师告诉我,你跳绳能跳50多下了,我知道你一定在我们看不到的时候加倍练习了,真替你高兴……”这样的温情评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和习惯。

  赋能课后服务

  推动素质提升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辽三小学升级课后服务,将五类课程有机融合,全面推行“5+2”模式,坚持安全第一、作业优先、兴趣为主、活动育人、减负增效的原则,采用“走课制”,按照“自由选课—班级调剂—学校审核—统筹安排”的步骤,设置“五大板块”(书画板块、科技板块、文艺板块、素质板块、体育板块)60余项菜单式兴趣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自主选择课程。

  在书画板块,学校开设了皮影、靛蓝扎染、掐丝彩砂画、软笔书法、重彩油画棒、浮雕铜版画、线描画、纽扣画等课程,提供写、涂色、线描、立体泥塑、创意粘贴、传统工艺掐丝等多种美术形式的体验,让学生多角度挑选,最终学习一门自己喜欢的书画课程。

  在科技板块,无人机、Mind+编程、机器人编程等都深受学生喜爱,让学生在校园内初涉科技领域,点燃学生心中的科技梦想。

  在文艺板块,管乐团、快板、合唱、舞蹈、口才与表演、课本剧与戏剧等课程既与校级社团融合,也通过课程学习,为校级团队选拔有潜力的学生,为学生参加各类校外比赛和表演活动做好准备。

  在素质板块,通过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与个人文学素养,开发思维,增强记忆力,为以后的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模式打基础。内驱力(学习能力)及快速记忆课堂、魔术、科普实验等,在玩中开发思维、学习新知。

  在体育板块,为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注重与学校阳光体育、体艺“2+1”活动相融合,开设了花式跳绳、足球、篮球、健身操、田径、镭射竞技射击等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大板块”课程把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引入课堂,让师生在平等、尊重、协作、互助的关系中,实现自我价值和项目预期成果的实现,拓宽学生视野与格局,让每一门课都成为学生发展的生长点。

  梦想成就生命精彩,精心绘制发展底色。着眼未来,辽三小学将不断巩固、升华“和合”校园文化,努力实现国家课程开齐开足、地方课程综合化落实、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发,践行“成长,让孩子做主角”的课程理念,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拓宽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和合”发展之路。(蒙琳)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