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轨道号》:科幻小说中蕴含的教育意味
不久前,吴岩的科幻小说《中国轨道号》(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荣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这部作品讲述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后,中国人开始载人航天实验。主人公小岩生活的空军装备研究所分到了一些项目,还是小学生的他被卷入其中,并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中国的科学技术朝向全新的方向取得了进展。
小说发表之后,各种好评纷至沓来,许多人从科幻小说、科普小说、儿童文学、京味文学角度认知这部作品。而作者自己则不断强调,这是他根据自己童年的回忆虚构而成的。无论是怎样的一种情况,作者对一个遥远鲜活的来自1972年的部队大院的描述,构成了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在此之前,中国科幻小说还从来没有这样跟童年回忆录进行过紧密的结合。很多读者在阅读之后感触最深的是,小说中暗含着某种教育心理学和家庭教育学的线索,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教师喜欢向学生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在心理学中,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行为是影响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宽容的教养方式既满足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自由和独立,又给孩子一定的限制或禁止;既保护孩子的活动,又给予社会和文化的训练。作品中的妈妈就是一个能运用这些原理和原则的典型代表,从《中国轨道号》中可以提取出许多有意义的教育原则。
第一个教育原则,是要教会孩子认识到荣誉、竞争都必须建立在与人为善的基础之上。作品第一个故事高潮,是小岩想要争取火星探险夏令营的名额,妈妈告诉他,好孩子的标准有许多,并一定要刻板地追求所谓的“三好”。作者在此处写得非常细腻,先是妈妈看出孩子的焦虑,然后不动声色地等待孩子的主动求助,然后引导他发挥自己的长处,另辟蹊径取得成功。
第二个教育原则,是永远从正面激发孩子。书中小岩偷用妈妈自行车,不小心把车弄坏,因为怕被责怪就凑合修了一下,直到妈妈因为骑自行车出了事,他才将事情的原委告诉父母。妈妈没有责怪小岩,而是教导他:许多事情根本不用隐瞒,实话实说才能预防危险。
第三个教育原则,是父母的“身教”在教育中同样占有很大的比重。在第三个篇章中,小岩答应给科学怪人老汪找一台电动机,找到后却赌气不肯立刻拿给他,没想到老汪因病去世。小岩非常失落,他再也不能和老汪一起做科学实验。更重要的是,他因为自己的骄傲导致没有实现诺言。妈妈和爸爸心急如焚,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到老汪生前失踪且大脑不健全的儿子。当她把这个叫冬冬的孩子交到小岩手中时,她知道这对小岩弥补自己的失误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如果让孩子成长,就要给他们加上超过自己负荷的担子,让他们有机会走向健康和成功。这是小说中给出的第四个教育原则。妈妈把冬冬交给了小岩,并非整件事情的结束,她必须把这个担子压在自己身上,也压在孩子身上,让孩子体验冬冬的苦难并学会共情。
《中国轨道号》不单单是一本家庭教育者应该阅读感悟和提高自己的小说,也是帮助社区管理工作者提高教育水平的很好读物。故事中的部队大院——空军装备研究所有一个超越时代的、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在那样的年代,孩子之间的矛盾不单单来自他们的日常生活,更来自父辈之间的恩怨纠葛。要怎么做才能给孩子最大限度的关心和照顾?军装所的所长顾阿姨、管理孩子的江干事、老所长路友伯伯、怪人老汪,他们都从各自繁杂的工作中作出了很多努力。
希望更多人能阅读这本书,不但从它展现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推崇创意创新的角度,更从对未来接班人的成长教育角度。(翟小幸)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