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学分 让大数据成为学生发展的“北斗”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二实验小学特色教育实践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1-13  阅读:次   |
42.9K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二实验小学的前身可追溯到1919年成立的孙孟学堂,1988年学校定名为莱芜市第二实验小学,2019年区划调整后改名为济南市莱芜第二实验小学。学校占地17977平方米,现有67个教学班,在校生3500余人。学校先后获“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等百余项荣誉称号,学校配齐配足教育设施设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育人环境不断优化。

  学校坚持推进“自能教育”,围绕“自能教育成功人生”的核心办学理念,不断丰富“自能教育”的内涵,深入探索智慧校园建设,以“智慧学分”系统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创新点,自主研发基于大数据管理的“智慧学分评价”APP系统,实现了智慧教育教学全覆盖,让大数据成为学生发展的“北斗”。

智慧学分

让学生蓬勃向上

  (一)创新德育形式,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

  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只有与时代同步,和学生同步,继承创新,顺应潮流,德育工作才能入脑入心。2012年,学校拉开了德育改革的帷幕。

  学校从评价入手,用“行为评测”代替卷面测试。每个班级的后墙都设“光荣榜”,通过“自评、组评、师评、校评”,对学生表现进行行为评测。每周一升旗仪式上,表彰上周评出的好学生,针对其优异表现进行点评。“一周一讲”的模式已成为学校的固定科目。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德育课堂知识化的问题,学校组织骨干德育教师,完成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整合和教材校本化工作,并编印校本教材,将德育知识点进行梳理、合并,形成专题教育系列。

  不断探索德育课程改革的同时,学校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努力构建“大德育”体系,形成了适合学校的德育主题教育“一二三四”系列,即每月确定一个主题。树立“两个观念”,即“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有德育工作”的“大德育观”和“在教学过程中文道结合”的“教学德育观”。坚持“三条主线”,由德工处、少先队牵头,联合班主任组成德育活动线,体现“活动育人”的原则;由工会、办公室等部门组成校园环境美化线,体现“环境育人”的原则。由教导处和任课教师组成教学工作线,体现“教书育人”的原则;利用升旗仪式、校会、班会和德育主题特色教育活动4个平台,促德育整体化、主题式、实效化,将德育智慧课堂转化为学生可行动、教师可指导、家长可参与的线上线下联动模式,使德育入脑走心,真正内化为学生良好的德育品质。

  (二)创新评价方式,引领德育一体化新格局

  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必然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要达到真正的自律却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因此,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从人、时、空三位一体的视角,人人做德育、时时做德育、事事有德育的全员德育过程评价机制应运而生。

  学校为全校学生配备带有二维码的校牌,管理人员通过扫描学生佩戴的二维码就能获取学生个人信息,对学生日常学习、在校行为等情况实时记录,利用“智慧学分”系统,在大课间评比、宣传栏评比、卫生检查评比等日常教育检查项目中,根据赋分数值,及时将检查数据上报,数据能够及时关联班级,实时反馈给班主任,便于班级及时修正不足。同时,学校为每个班级增设课堂评价专用屏和电子班牌,对学生课上回答问题、小组合作等学习情况和值日任务、课间秩序等行为进行过程性、多维度的实时评价,打破学业评价唯成绩的传统,让学生学业评价更科学、更合理。

  随着每一名学生海量数据的自能聚合与计算,一条条数据链将学生的表现与评价连接起来,一张张曲线图能精准反映出学生的发展趋势。教师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与家长及时沟通,厘清学生的优缺点,助力学生成长;班主任根据大数据对班级情况的分析,找到问题和不足,及时整改,助力班级健康发展;学校依托大数据对学校情况进行分析,理顺管理中的痛点、堵点,助力教育教学质量跃升。

  “智慧学分”的效能,在实践中得以彰显。一是效果看得见:学生课间秩序明显好转,各班级卫生区域干净整洁,乱丢乱扔现象近乎消失,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精神面貌;二是成长可视化:学生根据学分评价的动态结果,随时调整努力方向,从而促进发展:三是考核公平公正:系统数据分析和聚合提高了班级考核、教师考核的准确性和公平性,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方向引导,也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实时信息,有效促进了“双减”工作的贯彻落实。

智慧课堂

让学生沐浴阳光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传统“填鸭式”的满堂灌不能适应新发展,需要转变观念,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的学习乐趣。

  学校组建智慧教学研究中心,以打造自能课堂智慧化为特色,大力实施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教学,提炼出“前置自学—预习检测—任务驱动—合作交流—展示矫正—当堂达标”的六步智慧教学新模式,总结出了“用终端、做翻转、强自主、精分层、快反馈、辅精准”18字诀的智慧课堂教学新要求,从课堂教学层面落实“减负增效”,打通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了分层分类、精准教学。学校借助自主研发的“课堂教学评价屏”,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与数据积累,让大数据成为教学质量提升的催化剂。

艺体培育

让学生花开芬芳

  传统艺体教学中存在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单一,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的弊端。鉴于此,学校在“智慧学分”系统中设置了“自能艺体培育”板块,其中的“学生艺体课堂评价”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构建以平时成绩为主、期末测试为辅的评价方法。平时上课情况、学习态度和课堂纪律,根据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过程性数据累计,在学期末和其他课业评定一起上传,最终得出学生的综合性评价。实践表明,“学生艺体课堂评价”模块的设立,完善了艺体教学的评价内容,拓展了艺体教学的评价范围,更有利于艺体评价体系的构建,促进了艺体课程的全面推进。

  在艺体方面具有较好天赋,通过长期、专业、系统的训练达到一定水平,在各种艺体竞赛中获得较好成绩的学生,通过“学生艺体课外培养”评价被选拔出来,进入学校的专业训练团队,形成学校层面的训练梯队,代表学校参加重大比赛,促进了学生专业化发展。同时,为具备专业特长能力的学生向更高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学生艺体课外培养”模块把学生艺体课外培养与艺体课程进行融合,在一定范围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意志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特色课程

让学生硕果累累

  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进一步完善选修课程,通过“智慧学分”系统进行实时记录,通过“随机组班”“放学查询”等功能,有效解决了“走班制”状态下的管理难点。

  选修课程主要分“创新创意”和“艺体修养”两大类,其中“创新创意”包括“3D打印”“机器人”“无人机”等8门课程;“艺体修养”包括“绳舞飞扬”“极限轮滑”等21门课程。通过与大学联盟、聘请校外专业教师等方式配备师资;学期初学生自主选课,各班级交错开课,保证了学生的充分参与。

  “绳舞飞扬”是选修课程的“梦之队”。师生每人一根跳绳,利用大课间、课外活动时间、体育课进行跳绳练习、竞赛及展示,学校还创编了大课间绳操,通过绳操、单人跳、两人一绳跳、“8”字长绳跳、放松操5个部分,提高学生的耐力和技巧练习,渗透学生自主合作精神,通过“依标训练—量化评价—逐级达标—星级奖励”的过程性管理,配合“五彩段位晋级”制度,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晋级评定,进而形成学校跳绳技能梯队,代表学校参加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并利用LOOP强大的智能在线管理功能,实现了对学生跳绳的跨时空管理。

  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全校每年有千余人次在各级各类活动中获奖;学生在机器人竞赛、创客大赛、田径比赛等比赛中屡创佳绩;在挪威奥斯陆举行的跳绳世界杯赛上,学校8名队员入选国家队,取得5枚金牌、4枚银牌、11枚铜牌和女子团体冠军的好成绩,国家体育部门向学校发来贺信给予表扬。学校先后被授予“国际跳绳联合会副主席单位”“亚洲跳绳联合会主席单位”“全国跳绳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除了完善校内课程,学校还注重校外实践育人,相继建成了基于劳动教育、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多维度的研学实践基地,如桑园公社、驻莱部队、莱芜战役纪念馆等,并组织学生到上海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中国教育科学院朝阳实验学校、英国塔尔伯特等多所国内外联盟学校进行研学共建活动。每学期还举办郊游研学,全校各班依托班级家委会,开展每学期不低于200次的社会实践活动。郊游研学让家长走进校园,让学生走入自然和社会,开阔了视野。

  研学课程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学校通过智慧学分系统中的“远程研训”进行实时记录,不仅提升了学校管理效率,实现了对特色课程的有效管理,也成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忠实“见证者”。

  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也在不断提升。济南市莱芜第二实验小学已走过了百年历程,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未来仍需砥砺奋进,学校将永葆教育初心,赓续奋斗血脉,为新时代发展谱写新的辉煌。

  (刘敏)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