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县中振兴需要新引擎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1-11-27  阅读:次   |
42.9K

  ■策论·关注“县中振兴”系列评论之二

  “双减”带来的是基础教育的格局性变革,县中将面临不一样的生源、不一样的区域生态,这需要县市党委和政府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和健康的教育生态观。随着县中自身不断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家长转变育人观念,多方面综合作用能更好助力县中实现振兴。

  县域高中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高中的高质量,不能只看高中三年,而要看小、初、高十二年。这是当下部分走在探索之路上的县中的办学理念,也是当前县中振兴的重要立足点。基础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县中的发展与当地小学、初中的发展具有联动性,小学、初中的发展也会对县中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在当前“双减”政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理念、学校的教育功能、区域的教育生态等都在发生格局性的变化。回归育人初心,尊重教育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共识。这些改变必然会延伸、影响到普通高中教育,成为普通高中发展的新引擎,助力县中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县市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引导县中科学发展。根据“双减”政策要求,县市党委和政府不再用考试成绩与升学率来指挥和奖惩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代之以对学校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等多个角度的评价。从振兴县中的视角看,要将这种教育政绩观的正向改变,延伸和辐射至普通高中阶段,逐步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县市党委和政府不把高考成绩作为评判县中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而应以多角度、多维度的标准来对县中进行评价。在多维度的评价标准下,县中才有可能办出县域特色、体现多样化,增强县中的生机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县市党委和政府要树立健康的教育生态观,构建县域教育的良好生态。“双减”政策要求“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杜绝违规招生、恶性竞争”,这既强调了基础教育公平发展格局的构建,又突出了良好招生秩序对整个区域教育生态的重要性。因此,县市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构建区域教育生态的理念,既要逐步提高优质县中的指标到校比例,又要着力构建规范有序的招生机制,杜绝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防止县中生源流失。在好的教育生态和稳定的生源环境下,县中才有可能稳定师资,快速发展,实现振兴。

  县中自身要不断深化育人方式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双减”政策下,小学、初中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活动。可以预见,在“双减”政策持续推动下,在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会取得明显成效。而目前许多县中的育人方式还停留在“只为高考”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我们的改革不能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发展,到了高中却又“回到原点”。因此,县中应顺应“双减”政策提出的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要求,深化育人方式改革。通过优化课程实施、创新教学组织管理、拓宽综合实践渠道等方式,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既重视学生学科学习和高考,又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还要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可以预见,“双减”政策的持续深入实施,也将深刻影响小学、初中家长对孩子的养育方式和养育理念。让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将成为家长的普遍共识。但到了普通高中阶段,因为有高考的存在,家长难免又会回到过度重视孩子学科成绩的状态。而在县市党委和政府、县中都在改变教育理念、教育政绩观的情况下,家长的不理解可能会影响县中的科学稳定发展。因此,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关心孩子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有助于县中的可持续发展。

  “双减”带来的是基础教育的格局性变革,县中将面临不一样的生源、不一样的区域生态,这需要县市党委和政府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和健康的教育生态观。随着县中自身不断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家长转变育人观念,多方面综合作用能更好助力县中实现振兴。

  (作者孟久儿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博士)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