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世界, 不一样的精彩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1-11-04  阅读:次   |
42.9K

  我们常常会忽略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比如,空气、光、颜色……还有声音,仿佛它们从来就属于我们,并且永远不可能从生活中消失,于是,我们忽略了它们,甚至,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

  但是,请想象一下,假如失去了空气、光、颜色以及声音,那会怎样?失去了空气,生命将不复存在;失去了光、颜色或者声音中的某一样,生命也许能够存续,但是生存的质量又将如何?

  我曾经以聋人舞蹈家邰丽华的童年故事为蓝本,创作了长篇儿童小说《象脚鼓》。在此之前,我从未认真考虑过上述问题,聋孩子的世界对于我是一片空白。但是,正如庄子语“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如果你不是鱼,无论你是多么熟悉鱼,依然无法真正知道鱼的感受。用聋人的话说,我是一个听人,听人,又怎能彻底了解聋人每一丝细微的心情呢?

  但是,我又多么渴望向我的读者分享他们的故事,也更愿意和年幼的孩子讨论——假如失去了声音,我们将会怎样?还有,失去了的声音,可以从哪里重新找回?因为,我始终觉得,成长中的孩子,无论年龄多么幼小,都需要学习了解另一种陌生的生活,长大了,才能以包容平等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丰富的世界以及同自己“不一样”的人——这是我写作这本图画书的直接动因。

  当真正走近了邰丽华的童年并且深入了聋孩子的群体后,我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认知:聋哑,只是残障之一种,但是,所谓的残障并不是缺陷,而是人类多元化的特点之一;残障不是不幸,而是不便;甚至,身为聋人,却有着听人没有的长处——听人说不同的语言有隔阂,聋人的肢体语言却不分国界;因为代偿功能,聋人的视力优于听人;聋人的手语需要身体、表情和内心的完全配合,他们心手合一、简单而纯粹,他们在寂静中倾听内心的声音,保持了心灵的本真。

  在精神和尊严上,无论是残障者还是健全人,我们都是平等的。残障者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支持和理解。不仅如此,在残障者身上,更有让健全人去仰视的品质:他们于黑暗中体味着光明,于无声中感悟着韵律,于残缺中寻求着完美。

  于是,在图画书《寻找声音的女孩》中,我试图以主人公小米对声音的主观感知和寻找声音的脉络为主线,来呈现平时被我们忽略的声音。

  无论是公共汽车的“鼓包包”,“黑葫芦”喷吐爆米花,还是旧卡车爬坡,都来自邰丽华真实的童年记忆,它们是可以被触摸、被看见、被感知到的声音;在音乐教室里,当被擂响的鼓带动木地板震动,“我趴在地上,浑身血液沸腾,恨不得用全身的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地板的震动”——这是邰丽华人生中第一次“听见”音乐,她对音乐的感受深深感动和震撼了我——原来,音乐不一定要用耳朵听,一样可以用身体、用心去感受。

  ——也许我们看不见、听不见,但是,我们都有一颗扑扑跳动的心啊!

  我选择以诗的语言去呈现声音的寻找,不仅仅是具象地表现声音,更是以从生理感受到心灵升华这样的递进层次来表现小米对声音的寻找。声音不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更是与心灵同在的诗意象征。看似是一个聋孩子寻找声音的过程,实际是每一个普通孩子实现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过程。

  希望它不仅仅属于残疾孩子,更属于每一个正在长大的孩子。

  (作者 殷健灵系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