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目标管理制度 提升内部治理效能 ——湖北工程学院目标管理十年纪略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1-10  阅读:次   |
42.9K

  湖北工程学院是一所有着80年办学历史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长期坚持应用型、地方性、综合性的办学定位,不断推进“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开放活校、服务荣校”的发展战略,着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制度创新。2012年以来,学校实施目标管理制度,建立目标导向的中层单位考评工作机制,治理能力和治理效果明显提升,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制度兴起:

  因势所需,人心所向

  2011年,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确定将学校建设成为工程特色凸显,应用性、教学型现代大学的奋斗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成为全校师生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为此,学校展开“我为宏伟蓝图献策”的思想大讨论,不仅如此,还四方取经,寻求发展良策。最终,大家纷纷将目光投向目标管理考核。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从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更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是现代企业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提供了一种将组织的整体目标转换为组织单位和每个成员目标的有效方式。受规模小、组织少的长期专科办学惯性思维影响,学校两级管理不对称现象突出,特别是权力过于集中于学校(少数部门),内部组织活力不足、动力不强。迫切需要改变这种现状,目标管理对于促进重心下移、权责分担,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千斤重担人人挑、个个肩上有指标”迅速成为学校普遍共识。

  2012年,湖北工程学院引入目标管理制度,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在全校开展目标管理考核,对上按照上级考核要求,接受上级办学治校年度绩效考核;对内所有中层单位实行目标考核管理评价;推动中层单位的目标管理向个人延伸,建立学校—机构—个人三级目标考核管理体系。十年来,目标管理在校内实现了从抵触到批评到接受再到共优的成长历程,现已成为学校常态管理的工作制度,也是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项特色制度。

  激活机制:

  四个加强,“四化”同步

  加强顶层设计,努力推进制度化。一项改革能否成功,就在于顶层设计是否科学,是否以法治的思维和方式,使改革在制度化的模式中推进。从一开始,学校就注重顶层设计,经过充分讨论,提出“121”设计理念,即“一办法、两体系、一任务”。“一办法”是指制定《湖北工程学院目标管理办法》,从目标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工作机制、奖惩措施等进行系统规定;“两体系”是指按中层单位的性质分为教学单位、管理单位,分别制定目标管理指标体系,即具体评价标准;“一任务”是指各中层单位在学校有关部门的协调下,依照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任务,结合职责职能定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制定合理的年度发展任务书。“一办法、两体系、一任务”的制度设计一直延续,不断完善。2012年学校制定了《湖北工程学院目标管理办法(试行)》,确立了目标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考核内容、组织领导、考核办法、等级标准、奖惩措施,与此同时,分类制定了教学单位、管理单位的考核指标体系和年度目标任务的制定标准,建构了目标管理的制度体系。2014年,修改了基本原则和工作程序,将基本目标、个性目标拓展为基本目标、重点目标和个性目标,增加了任务书的签订程序,既突出重点,又增强责任的仪式感。2016年,将科研机构单列考核,形成教学单位、管理单位、科研机构三个考核系列;同时增加了综合奖评比的约束性办法,将单项奖具体化为专项奖和突出贡献奖,强化考核的政治性和多元化。2018年在单项奖中增加突出进步奖,进一步强化多元化考核。2020年制定了《湖北工程学院关于目标管理考核突出贡献奖申报标准的暂行规定》,系统规范了突出贡献奖申报要求和程序。2022年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精神,围绕更加注重实绩、更加突出重点、更加强化分类、更加注重应用对考核的内容和指标体系进行了全面修订,同时强化目标责任进一步下沉到个人。“一办法、两体系、一任务”相互衔接、紧密配合,既定性又定量,既奖励又惩罚,既照顾一般又突出特色,将发展要素牢牢凝聚在一起,既遵循现代企业管理的一般原则,又兼顾事业单位发展的特有属性,形成完善的目标管理制度体系。

  加强机制创新,努力推进效能化。制度定型后,能否方便地实施,将决定着制度效能能否得以充分发挥,而制度实施的重要保障是健全的运行机制。目标管理是制度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人的管理。为此,学校在实施机制上,做了大量探索。一是优化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指挥棒、操作员。一方面,学校根据年度工作要点,每年修订指标体系,不断强化工作的计划性和开创性;另一方面,注重指标设置的定量和定性搭配,以定量为主,不能定量则强调事实,努力推进指标客观化。二是强化组织领导。设置了目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考核工作组及考核(专家)组三层考核组织架构,规定不同工作组的职责和程序,既独立工作,又相互衔接,既保证顺利推进,又避免各种干扰因素。三是注重过程管理。考核管理部门加强大数据管理,不断完善数据指标体系建设,建立目标任务进度报告制度和工作提醒机制。四是完善考核流程。针对最初考核的听汇报、查资料、会议评议等烦琐、耗时、耗材等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引导被考核单位加强宣传,组织考核部门积累日常素材,实行“无汇报无支撑无讨论”便捷式年终考核。不断强化考核机制创新后,整个考核程序完成由原来约45天的较长周期,变为现在15天就能出结果的考核速度。在考核评价中,也减少了大量不必要的材料准备。被考核单位只需要一份工作计划、一份清单式年度工作“成绩单”,考核工作组就可以评出初步结果。加强机制创新,既调动了被考核单位的工作主动性,又调动了考核单位的工作超前性。让考核在过程中完成,让结果在汇总中产生。

  加强分类管理,努力推进多元化。学校综合考虑组织职责、发展基础,从三个方面加强分类管理。一是注重对象分类。总体上,将目标管理对象分为教学学院、职能部门、直属单位、科研机构四大类,同时又将职能部门分为党群和管理两个系列,根据不同性质的单位,制定不同性质的任务书,开展不同标准的考核。二是注重内容分类。坚持实事求是,针对不同考核对象的职责定位和发展基础,使考核重点各不相同。教学学院侧重人才培养,职能部门侧重效能实现,直属单位侧重服务功能,科研机构侧重科研成果。在同一单位内部,针对组成考核体系的各个部分,也注重目标任务的种类不同、数量不同,但效能等同,秉承“为中才立规矩,为天才留空间”的思想,充分体现差异性和个性化。如,一个文科类学院的科研产出任务和一个工科类学院科研产出任务作等值不等量规定。三是注重奖项分类。为激励各方面的发展活力,设置优秀、良好、达标、不达标等不同等次的综合奖,发展专项奖、突出进步奖、突出贡献奖等不同类型的单项奖,奖励多元化但不是普遍化,调动了各中层单位的积极性。通过对十年目标管理考核结果的大数据分析,以教学单位为例,在每年获不超过25%的综合考核优秀奖的单位中,有43.75%的教学单位获得该奖励,在每年获单项奖的单位中,有75%的教学单位获得过该奖励。

  加强目标导向,努力推进使命化。目标管理坚持目标导向是制度设计的核心要义。心中有目标,行动有方向。回首“十二五”“十三五”,奋进“十四五”,学校的发展目标越来越清晰。在总体目标上,始终定位于建成工程教育卓越、办学特色鲜明的国内应用型一流大学;在战略目标上,制定了“申硕、更大、创一流”三阶段三步走的发展目标。为此,必须全面推进学校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更进一步将其具体化、指标化、任务化、年度化。学校经过反复研究,建构了由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年度目标组成的目标体系和由党建任务、事业任务组成的任务体系,制定了由基层党建、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综合党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服务、师资建设、学团育人、保障建设等组成的指标体系。“三体系”共同构成了被考核单位的责任体系。每年年初,学校召开专题年度任务布置会,学校党政主职与各中层单位签订年度目标任务书,庄严承诺实现年度目标任务;年终学校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对年度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向全校教师进行综合汇报。学校领导每年对考核结果靠后的中层单位进行党政班子集体约谈,通过正向激励、反向惩戒,不断强化中层单位的使命担当。

  目标导向:

  持之以恒,硕果累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湖北工程学院目标管理制度在人才培养中诞生,在人才培养中结果。一坚持就是十年,实施十年目标管理,学校事业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是以目标考核为指挥棒,全校师生十年持之以恒、追逐使命、展现担当的结果。历经十年,学校发展的各项指标实现了大幅提升。以几个具体目标为例,与十年前相比,都实现了成倍增长。如: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省级奖项达到2400余项,增长200%,跻身全国1270余所普通本科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前300位;教师争取科研经费增长14.7倍,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数增长4倍,申请专利总数增长18倍;博士学位教师从62人增长到272人,办学经费增长了2.5倍。十年间,学校入选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重点建设高校行列,获评全国文明单位、首批湖北省2011计划高校、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不少高校慕名前来交流学习。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学校已全面建立建设国内应用型一流大学的治理体系,全面达到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的基本要求。学校将继续坚持先进的管理理念,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目标管理制度,努力将目标管理制度打造成为地方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典型制度;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持续向建设工程教育卓越、办学特色鲜明的国内应用型一流大学目标迈进。

  (湖北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校长潘慧明)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