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四化”进阶开发之路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5-18  阅读:次   |
42.9K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立足金融职业教育“主战场”,系统规划、统筹推进,围绕“怎么建”教材,形成“四化”进阶的金融系列优秀教材开发路径,累计出版金融系列教材40余本,引领全国金融类职业教育稳健发展。

  “系列化”开展顶层设计

  创新矩阵式系列化教材开发体系。纵向上,从专业群视角打造贯通专业和课程建设的系列教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来,学校与中国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开发了《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等10余本国家规划教材,有效支撑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和客户经理人才培养。数字经济兴起,急需与之相适应的货币金融体系,学校与工信部等单位合作开发了国内首套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系列教材15本,有效解决了金融科技应用新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教材空白问题,实现职业技术技能由浅入深、单一到复合、简单到复杂的进阶式培养。

  横向上,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定制多样化教材。以现代金融行业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发了基于案例导向的专业基础课程教材;针对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等典型工作任务特色鲜明的课程,开发了工作手册式教材;针对农村金融风险与合规等内容案例更新快、应用广的课程,开发了活页式教材;以1+X证书为切入点,做好X证书考试教材建设。

  “多元化”组建开发主体

  基于多元协作、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平台,构建“政校行企”四方协同的教材开发模式。严把教材编写人员资格审查关,打造高质量教材开发团队,团队与金融领域专家、教育专家和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多形式研讨,定期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交流,动态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教材开发研讨“有序、有料、有效”。通过对教材开发设计、内容、协作、统稿、修订、评价等流程的梳理,形成一套标准化的工作机制。以《金融基础》教材为例,即是由学校联合国内12所高职院校,与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等十余家金融机构合作开发,出版至今已被国内200余所高校使用。

  “精准化”组织教材内容

  教材思政精准融入。通过深入挖掘专业和课程思政元素所蕴含的价值精髓,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观点、方法贯穿教材始终,体现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将“立德树人”的内涵精准融入到教材内容中,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高度社会责任意识、强自控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素养,培育中国金融匠人。

  教材内容精准实用。立足金融人才培养实际,兼顾高职学生理论知识的可接受程度,内容难易适中、普适度高,既满足了金融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又满足了不同地域、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的教学需求。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模块化学习任务,采用问题导向、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模式,讲练结合、工学结合,实现知识点传授向“知识+思维方式+想象力”并重的“以学为中心”教材应用模式转变,向探究式、个性化的编写模式转变。

  精准面向职业岗位。教材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重要桥梁,突出“人本主义”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与70余家法人金融机构共建银领学院,按照岗位实际合作开发教材、优化课程,每年培养近千名银行订单人才。实现课赛融合,教材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银行业务综合技能”赛项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参考教材。强化课证融通,在教材和课程中融合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科目的要求,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数字化”拓展教材空间

  依托国家项目开发高质量数字化资源。依托学校主持的金融专业、金融科技应用专业两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项目,将职业工作场景转化为数字化模拟应用场景,小步快跑、敏捷开发,建设虚拟仿真、动画、微课等数字教学资源,教材从平面变立体、单一变多元,静态变动态,结构更为开放,内容更加丰富、形象、直观。

  数字化应用助力教学改革创新。把教学资源的静态势能转化为教育改革的动能,既能满足学习者深度“向内探究”,又能促成学习者与知识的相互关联补益,达成混合式教学与个性化学习并行,支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类型教学改革。教材资源有效辐射西部地区、社区和农村,满足金融扶贫、小微金融服务、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学习需求。以“金融科技概论”课程为例,截至2022年4月,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4个全国性网络学习平台,105所高校和单位调用数字化资源,全国范围内学习者超过4万人。

  通过持续不断开发金融系列优秀教材,从行业“大知识”观走向职业“大教育”观,不仅为金融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保障,也有利于联动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打造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助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金融服务与管理高水平专业群高质量发展。

  (作者郭福春 吴金旺 许嘉扬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