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识选修课不能沦为次要课程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5-13  阅读:次   |
42.9K

  近日,盐城工学院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开设了一门实践选修课,要求大学生在宿舍“摸鱼”,引发关注。据学生描述,“摸鱼”课程主要让学生在宿舍动手实践,通过培育不同品系的青鳉鱼,进而熟悉海洋生物的遗传与胚胎发育知识。类似的创新课程在疫情下引人注目,也让我们深思大学应该如何更好地开设通识选修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长期以来,我国部分高校的通识选修课面临开课比例不断提高但教学效果不断下滑的困境。从学生的角度看,学分多、课时长、考试严格、对毕业或评优影响较大的专业必修课通常被视为重要课程而投入较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相对地,学分少、内容轻松、考试要求低的通识选修课则沦为次要课程而被轻视或敷衍,并且课上容易出现抬头率低、注意力分散等情况。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当前高校通识教育急需解决的难题。

  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回答好三个问题。第一,通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通识教育培养的不是仅仅受过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工具人”,而是拥有完整人格、实现全面发展的“全人”。通识教育并不止步于教给学生拼凑式的专门知识,而要阐幽发微、启迪思想。这就要求教育教学设定目标时,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缺一不可。

  第二,通识教育应开设什么样的选修课程?开设通识选修课大抵需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兴趣性。学生选择选修课的首要影响因素是兴趣,因此选修课的设置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体现通识教育实现个体个性化发展的目标。二是拓展性。通识选修课的设置弥补了专业课程在广度上的不足,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完善知识结构,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三是创新性。与专业课注重建构完备的学科知识体系不同,通识选修课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四是前沿性。当今世界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通识选修课更需要占据知识的前沿阵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第三,通识选修课以何种方式授课?一是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二是在教学氛围营造上,要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疫情下的线上教学,学生如何产生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对提高教学质量格外重要。沉浸式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投入度。三是在教学方法运用上,要重视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求知欲与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尽量避免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方法,要将研讨、案例、项目、实验等新型教学手段逐渐引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创新发展的能力。

  开好通识选修课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但满足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依然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作者王名扬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