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抱慈悲之心 “浪迹”人生江湖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1-09-09  阅读:次   |
42.9K

  《仁慈江湖》这个书名,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一部武侠小说。事实上,这是出版从业者樊国宾近期出版的一部散文集。

  翻开这本书的目录页,《师父》《父亲记》《从北大到南大》《君子不器》《有致有节的古风》……文章的标题确乎也散发着一股江湖气。可是江湖又何以与仁慈搭上了关系?《南方周末》主编朱又可在该书序言中写道:“从江湖里面发现仁慈,或将仁慈注入江湖,这可不得了,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别开生面,人生大义存焉,一下子将某种久远失衡的价值,平衡过来了。”果真如此,原来,书名取自南京大学教授丁帆极少示人的一枚闲章。

  丁帆教授是樊国宾读博士时的导师。樊国宾说,丁帆教授现在称他“吾徒,亦吾友吾弟也”,甚或“吾当以弟子为师也”。作为本书的开篇,《师父》以近40个页码“倾注深情地写了颇有林下风、倡导与血腥江湖对立的仁慈江湖的导师丁帆先生”(朱又可语)。读后,可知丁帆教授的字风流蕴藉,自成一格,却有“异乎冷峻”的规矩——不卖只送;可知丁帆教授曾师从陈瘦竹、程千帆、陈白尘、钱谷融等一众名师,写起师徒之情,可谓“文气风雷激荡……更有推心置腹、披肝沥胆之深意浸润其间”;可知丁帆教授在学生初进师门时,便教导其“在发愿学术精进的同时,需要建立广布大义于天下的雄心”……

  《从北大到南大》写了1992—2002年作者在一北一南两所名校的读书经历,樊国宾把对这十年读书生涯的书写,看作自己的精神自传。他感谢北大和南大这十年读书给予自己的两样最重要的东西:一是“人能笃实,自有辉光”的道理;一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基于个人尊严的精神自由。特别是后者——“自由”在中国古文中的意思是“由于自己”“不由于外力”,夭寿不贰,此刻自在。从这篇散文中,不仅能读出作者蓄养“诗书宽大之气”的豪迈故事,也能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笔下托出的那个“九十年代”仿佛还冒着热气:乘332路公交车到动物园换103路,去首都剧场看林兆华导演的话剧《鸟人》;骑一辆破自行车到西四的电影书店买书;在中国美术馆排长队看罗丹雕塑艺术大展……连“1992年10月13日早上,买了一套煎饼果子,去‘三教’上厉以宁的课”这样的细节也有——据说,为了写这篇文章,樊国宾翻出自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日记仔细查阅。

  从事艺术出版的樊国宾被朱又可视作“在写作圈外颇有实力的隐者”,他这样描述樊国宾的“业余”写作生活及其江湖气质:“他的随身文件包里总是放着书,好整以暇,看上几页。酒后夜半回到家里,若有所思,则写下来,有时发到朋友圈。这些不急于出手的抽屉里的文章,有一种民间的色彩和况味。对于他这个文学博士来说,思接千载是‘吾家事’,又勾兑了江湖,文字就有了力道,也就与同时代的文风拉开了审美的距离。”

  樊国宾此前出过三本书:《父亲记:从做儿子到做父亲》《小说摭谈》《君子豹变:我的读书笔记》。最新出版的《仁慈江湖》分为上下卷,二十一篇文章,作者通过叙述与父亲、老师、同学、朋友的交往,阐述了对“人生江湖”的独特感受;通过对荆轲、宓子贱、卢承庆、李勉、椒树等古代传奇人物的解析,抒发了对传统江湖精神的奇异感喟;通过对李·米勒、朗西曼、赵元任、高二适、王澍、顾随、黄永玉、王世襄、李瑞清、海明威、方以智、李垂谊等人物身上江湖气质的描摹,传达出对“君子雄健、廓然大公”精神境界以及“鹰之轻盈、向死而生”价值观的积极倡导。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