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大学生从科学家精神中汲取成长养分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1-09-08  阅读:次   |
42.9K

  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鲜明价值坐标。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善于挖掘科学家精神中的宝贵育人资源,讲好“三对关系”,引导大学生从科学家精神中汲取成长养分,在坚持爱国为民、求实求新、集智攻关上下功夫,成长为科技强国建设的生力军。

  讲好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以科学家精神激发大学生爱国为民的前行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成为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主要力量,我国面临一些“卡脖子”技术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要讲好老一辈科学家坚持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的故事,引导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厚植家国情怀,通过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与祖国科技事业同行、勇做时代科技强兵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依托网络信息技术优势,聚焦科学对推动国家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作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讲述科学家故事、科学家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要因事而化,利用时机开展主题教育,结合时事热点比如疫情攻坚时期医护人员和科技工作者爱国为民的育人资源等,开展项目式育人活动;结合科学家诞辰纪念等,展现科学家的小故事大情怀,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为国分忧的意识;要因势而新,打好青年学生的爱国底色,鼓励学生把专业知识与改善国计民生相结合,把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发展相联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科学家精神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新时代科技发展汇聚磅礴的人才力量。

  讲好基础与创新的关系,以科学家精神培育大学生求实求新的持续动力。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求实求新就是科学家开拓未来的持续动力。

  从世界格局来看,积极迎接全球高科技竞争,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是科技工作者的时代责任。从科技发展历程来看,“两弹一星”、北斗导航、国产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都是科学家在创新探索的道路上,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实现的;从学科属性来说,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亟须关注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转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创新精神、实践应用能力提出了更具体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从三个方面引导大学生处理好求实和求新的关系。一是引导学生甘坐“冷板凳”。秉持求实精神、潜心致研,加强对基础理论、科学规律的学习和研究,为形成应用及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而奋斗。二是引导学生不迷信、不盲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养质疑、探究、求真的科学思维方式,对标“卡脖子”技术清单,着力突破各种技术瓶颈,加快推动工业、农业、能源等社会各领域科技创新发展。三是引导学生加强科学道德自律、严守学术道德底线。养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营造良好学风和学术氛围。

  讲好独立与协同的关系,以科学家精神凝聚大学生集智攻关的协作合力。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科技进步,都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甘为人梯、团队协作、接续创新的结果。现代社会虽然分工精细,但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不同科学家、科研机构、学科之间的团队协作攻关成为时代主流。

  高校思政工作者一要高度关注科技革命的影响。要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和人文素养涵育,在思政工作中做好科学家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提升大学生专业自信和专业认同。二要推动学生开展朋辈教育。要善于依托课题组,利用朋辈力量开展思政工作,在团队中进行自身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培养,同时基于课题组,在更大范围构建科研共同体,让学生在更大的集体中交流、协同和攻关。三要引导学生提升人生格局。要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看待科研工作,面向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能源环境等人类社会发展和国家核心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形成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创新联合体,进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作者蒋旭 袁会敏系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