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直面乡村现实中砥砺心智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5-30  阅读:次   |
42.9K

在直面乡村现实中砥砺心智

刘晓凡(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韩立新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

  新闻回放

  近日,有媒体聚集大学生社会实践,讲述了多个大学生在乡村寻真问题、求真学问的故事。走向农村、心系家国、躬身实践,成为越来越多青年学子经风雨、见世面,开阔眼界、增长本领的生动课堂。

  主持人语

  当下,大学生投身乡村社会实践的热潮在很多高校掀起。审视这一现象发生的时代原因,思考乡村社会实践之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有助于我们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今天,来自3所不同高校的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剖析大学生投身乡村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评论篇幅虽不长,却代表着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其中的一些善意提醒也很有价值。

  近年来,高校逐渐将乡村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培养计划,鼓励大学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深入基层、了解社会,进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尽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在持续创新、扩充和完善,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化、功利化、浅层化等问题。在此背景下,高校不仅要强化制度保障、健全服务机制,更要从实践教育的顶层设计入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乡村社会实践不是一个学习任务,而是一项服务工作。当前,很多高校的社会实践局限于问卷调查、参观考察等,个别大学生更是将乡村社会实践等同于走马观花、敷衍应付。为避免此类形式化问题,大学生需要树立肯吃苦的信念,体悟乡村社会实践之于个人的积极意义,在从旁观者、消费者向服务者、问题发现者的角色转换中锤炼优秀品格。

  乡村社会实践不是一种加分工具,而是一次实践训练。当前,很多高校的乡村社会实践将总结报告作为考核的单一标准,忽略了学生的过程性表现,易使学生滋生“水学分”等不良心态。为避免此类问题,大学生需要树立乐实践的信念,培养从社会这所大学汲取养分的主动意识。

  乡村社会实践不是一场户外旅游,而是一场教育活动。当前,很多高校的社会实践多为“暑期三下乡”“三支一扶”等活动主题,形式相对单一,创新性不足。为避免此类问题,大学生需要树立寻真知的实践信念,带着问题调研、带着思考实践,努力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建设性意见和举措。

  乡村社会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高校以及地方政府的合力探索与配合,更离不开大学生自身的价值体认与主观能动。期待当代大学生能在充实的乡村社会实践中养成愿吃苦、乐实践、寻真知的优秀品质。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