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传统诗词巧解经济学课程思政难题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2-28  阅读:次   |
42.9K

  如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增强文化自信,是经济学课程思政的痛点。合肥工业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流管理专业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诗词资源,通过印证传统诗词与经济学思想、经济学原理美美与共,拓展了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实现形式。

  印证传统诗词与经济学美美与共,增强文化自信。市场和政府调控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手段,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通过价格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达成供求均衡。“供求”“弹性”“效用”“成本”等经济学核心概念,在传统诗词中都有体现。例如,白居易的诗句“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和“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揭示的就是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还可以通过“弹性”加以描述。在分析供求关系时,西方经济学引入了弹性分析理论。而传统诗词中,梅尧臣的《古意》“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可以视为完全无弹性;《礼记·经解》的“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可以视为完全有弹性。当然,不同类型的弹性还可以相互转化。如,苏东坡的“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与佛印禅师的“八风吹不动,一屁蹦过江”,就是完全无弹性和完全有弹性之间的转换。

  运用传统诗词解析经济悖论,强化辩证思维。西方经济学存在着水与钻石之谜、金钱的悖论、劣币驱逐良币、节俭的悖论、粮价的悖论等悖论。水与钻石之谜是供求分析与价格决定之问。白居易的《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和《观刈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都可视为水与钻石之谜的东方版。价格是商品价值的反映,金钱是社会财富的象征。不同的人对待金钱的态度各不相同,有人正确对待金钱,有人则为了金钱铤而走险。杜甫说“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李白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些金钱观的差异就是货币的悖论,也是“效用因人而异”在金钱观上的体现。其实,货币只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只有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才不会沦为金钱的奴隶。

  就地取材,依托徽风皖韵诗词实证经济学原理。传统诗词是流动的画卷、无形的文物,承载着民族记忆。专业课教师结合“诗意安徽”,将传统诗词和经济学原理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焕发出当代价值。

  诗豪刘禹锡曾被贬和州(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著有《陋室铭》。陋室铭,其实就是“物性各自得”“身在和州思争辩”“人在历阳心在京”的效用写照;陋室楹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则可用于类比繁荣与萧条共存的经济周期。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把传统诗词引入经济学课程,论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经济学思想美美与共,不仅能够有效实现传统诗词与西方经济学的有机嫁接,在教学中感受文化自信的力量,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在习得经济学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作者孙超平 王千奇系合肥工业大学;本文系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课程思政培优课程[KCSZ2020044]、安徽省经济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1kcszsfkc324]暨安徽省精品教材《徽风皖韵诗词经济学》[sztsjh2022-10-20]阶段性研究成果)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