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建好关键课程 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11-15  阅读:次   |
42.9K

  学院建设具有思政元素的“工贸十景”之金丰凌云

  学院举办江西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集体备课会

  学院开展“追革命烈士足迹、寻共和国之根”社会实践调研

  新时代的思政课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贯彻落实,把道理讲深讲透?作为一所有着丰富校史资源的高职院校,怎样结合学院具体实际和江西红色文化,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信念?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推动高职思政课“3+3+N”综合改革与创新,构建了一个可供省内外兄弟院校学习借鉴的模式。

  凝练“双心”教学理念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是高职思政课改革的有效路径。学院将红色文化资源和粮食院校校史资源有针对性地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和育人元素,提出“双心”(“红心+粮心”)实践导向的思政课程教学理念。其本质特征是“以红心映照粮心,以粮心守护红心”,推动“两个结合”具体化。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以“红心”实践(红色铸魂、守望信仰)和“粮心”实践(粮艺铸匠、弘扬传统)为载体,转化“双心”实践成果,贯穿育人全过程,推进高职思政课“3+3+N”综合改革,解决“零散的实践教学难以深化理论认识,单一的课堂供给难以满足学生需求,传统的协同育人难以形成集体合力”三个具体问题,教育学生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对待历史与现实、认识小我与大我,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为同类院校的思政课改革与创新提供实践方案。

  创新“三化”实践教学

  学院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将江西省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专题教学,开展常态化的红色教育实践,于重大纪念日结合学院粮食文化特色实施系统化的粮漆画主题实践,设计沿着红军行军足迹实施制度化的寻根调研实践。

  开展常态化红色教育实践。把红色教育作为常态化内容融入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表,开发“红色教育”学期实践教学项目,以小组为单位经常性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方志敏烈士墓、南昌舰主题公园等地开展红色教育实践。

  开展系统化粮漆画主题实践。按照“确定主题、指导选材、开展创作、讲述蕴意”进行系统化设计,组织开展“建党百年,粮心向党”等主题的粮漆画创作并融入课堂教学,动员学生加入“粮园”创作团队。学院前身是江西省粮食学校,粮漆画的生动实践,赋予学生思想政治价值引领,进一步擦亮学院历史文化底色,极大地彰显了学院的办学特质。

  开展制度化寻根调研实践。连续5年开展“重上井冈山、转战中央苏区、探寻红色彬州、追忆湘西长征、凯歌长征会师”等主题的实践调研,在组织、经费、安全等方面予以制度保障。师生走访7个省份50多个县市的200多家单位,2017年前往芦溪、莲花、永新、井冈山,2018年前往瑞金、于都、宁都、兴国、上犹,2019年前往湖南汝城、宜章,2021年前往广西兴安、全州、灌阳,贵州遵义,宁夏西吉、固原、银川等地,寻访了史料专家张小平、《半条被子》原型徐解秀的后人朱向群、“祖孙三代保红旗”的李清鸾等,留存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实施“三循环”教学策略

  学院通过活化“双心”实践案例,实施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循环”教学策略,满足学生需求。

  创设“双心”教学设计。分专题、分专业设计“双心”教学项目和情境任务,融入“党史播报”“粮漆画讲解”“寻根宣讲”等。在教学设计中,有效融合“红色铸魂”“粮艺铸匠”,重视凸显教与学的实践向度,以问题链层层递进,提升学生理论运用、实践探索和行为自觉的能力,推动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

  打造“双心”特色课堂。实施“任务展示—催化引导—理论升华”三步教学法。在“任务展示”环节,分小组展示“双心”任务,如参与寻根感悟分享、粮漆画讲解等;在“催化引导”环节,运用“双心”案例分析法、热点时事辩论、现场连线互动等,师生共探,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理论升华”环节,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整节课的总结和升华,同时拓展迁移,思考如何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行动。在实施过程中,组织教师进行赛课、遴选,形成40个“课堂革命”典型案例。

  实施多维度、多对象和全时空的耦合式评价。以动静结合的小周期、大周期和学期实践任务实施“边学边评、学评同步”,以线上线下结合的专题、项目和任务绩效实施“以评促学、研练赛评”,形成耦合式评价。评价数据实时传送,动态管理,通过目标值与实际值比对,对未达标的学生进行预警,查找问题,补足短板。

  创设“浸润式N维”协同育人机制

  该机制是以马克思主义合力论为理论依据,创新性融“双心”育人元素于育人主体、场域和过程,以系统性思维构建“N维”开放协同机制,发挥协同主体综合作用、协同场域非线性作用、协同过程交互作用,形成“1+1+1>3”的良性倍增效应。

  抓住主体要素,推动各部门和教师上下联动,实现N个主体协同。建立党政联动的思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教学联席会议制度,构建院系两级联系学生机制和沟通平台,出台《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学院课程思政改革试点方案》等,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抓住场域要素,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与校外、现实场域与虚拟场域、传统场域与现代场域等N类场域协同。如建设“粮食文化园”“粮食名人园”“粮食文化长廊”,利用校园阵地进行思想渲染;建立红色纪念馆、敬老院等实践教学平台,强化校内外场域协同;形成覆盖全校园的新媒体集群矩阵,抢占网络思政“微阵地”。据统计,学生全部参与网络教学和“双心”社会实践活动,96%的学生会通过学院官网、官微关注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

  抓住过程要素,将“双心”育人元素融入各学段各门课程各类活动,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文化思政、项目思政、技能思政等N项载体协同。如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结对帮扶,指导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推动“双心”实践融入课程思政;编排情景剧《绣球草鞋》《井冈山我们来了》,开展“五粮文化”“半条被子”“血战湘江”宣讲等文化思政;开展“五粮杯劳动实践”“粮漆画的营销策划”“走读红色文化”活动等项目思政;在技能竞赛思政方面,设置“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粮食文化浮雕设计、长廊亭榭名称及楹联征集”等主题,由学生完成课件、工作页、答辩,历经初赛、复赛和决赛,实现价值引领中的技能提升。

  学院学生广泛参与以“双心”实践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3+3+N”综合改革实践,思政课堂满意度高。学生理想信念坚定,树立“学习共同体”“校园共同体”“家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主动融入集体,全员参与实践教学、志愿服务、暑期“三下乡”等活动。学院年均240人应征入伍,超额完成任务,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提高,为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党委书记万玉青在学院思政课改革创新推进会上强调,学院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思政工作“一盘棋”观念,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关键课程作用,积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针对性,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黄凤芝 李肖瑾 冯训阳)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