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以红安为思政大课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一堂延续40年的思政课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7-11  阅读:次   |
42.9K

  “红安我来了20多次,以后还要来。”前不久,武汉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国胜率领该校125名入党积极分子赴革命老区湖北红安县开展主题教育。这距离他第一次来红安,已过去整整40年。1984年,还是大一学生的孙国胜,跟随老师们第一次赴红安学习;大学毕业后,当了教师,他带着学生多次来红安。

  武科大以“全国烈士县”红安为思政大课堂,40年不间断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一代又一代武科大人赴红安学习,接受“红安精神”洗礼的学生超过10万人。

  “‘红安行’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精神的具体举措。”该校党委书记徐雁冰说,“学校将坚持不懈开展‘红安行’,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基石,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堪当中华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锤炼理想信念的“必修课”

  这堂延续40年的思政课,源于1983年。时任该校团委书记的杨杰首次到红安参观学习,被朴诚勇毅、不胜不休、万众一心的“红安精神”震撼到。回到学校,他便向校党委汇报了感想。

  1984年,武科大把红安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成为全国第一个在红安开展红色教育的高校。当年5月1日,首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青年教师共74人前往红安学习。

  “红安行”的所见所闻,很快在师生中传开,很多师生想去红安。为此,学校不仅在5月开展“红安行”,还在暑假组织了更多师生去红安。

  “每一年都有新入职的教师和新入校的学生,理想信念的传承需要一届届师生接力。”杨杰说。之后,全校上下形成共识,“红安行”成为武科大每年的传统活动。

  2002年,“武汉科技大学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正式在红安挂牌,武科大“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践课程、党员骨干培训班、特色党日活动等都放在了红安。

  年复一年,“红安精神”已成为一代代武科大学子和青年教师锤炼理想信念的“必修课”。

  打造立德树人的“金钥匙”

  “这次‘红安行’让我在实践中更好地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发了我建功新时代的信心。”该校管理学院大二学生杨淋说。

  2023年“红安行”除了参观烈士陵园、学唱红军歌、走红军路外,师生还在当地社区以文艺汇演的方式宣讲“红安精神”,走进英烈家乡调研乡村振兴……

  “我们将‘红安行’与主题教育相结合。”该校学生工作处处长许立桥介绍,引导学生通过“看听学讲做”,“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把每年“红安行”的教育内容,与党中央的精神和要求接轨,一直是武科大开展“红安行”的指南针。

  如何做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工作,如何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摆在武科大面前的重大课题。

  “红安行”成为解题的“金钥匙”。武科大结合党中央提出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要求,丰富“红安行”的内容和形式,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爱党爱国始终是武科大立德树人的主旋律,2020年度武科大团委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社会在进步,学生在变化,但‘红安精神’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永远可观可感可学可用,是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力量源泉。”孙国胜说。

  点亮师生成长的“航标灯”

  武科大党委清醒意识到,“红安精神”教育不能仅是一次参观,更不能是走过场、搞形式。“必须拓展深度和广度,让‘红安精神’在广大师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孙国胜说。

  学校定期开展“红安精神”大型图片展,让更多学生了解红安,学习“红安精神”;结合校友、红安籍将军郑位三的事迹,深挖学校红色校史,并将红色校史带入思政课堂……40年来,“红安精神”在武科大薪火相传,点亮了一盏指引师生成长成才的“航标灯”。

  越来越多的武科大师生将“红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08年,该校4000多名学生走出校门,在工厂、田间地头调研;2022年,该校万余学生组织了近300支队伍,分赴全国8省份30余县市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学生们自发成立红色军旅社团、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走进敬老院、走进中小学,为军运会、马拉松赛事服务。近3年,该校新生100%注册青年志愿者,每年志愿服务活动超千次……

  “理想信念教育没有完成时,‘红安精神’学了40年,还得继续去学。”孙国胜说。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