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10-08  阅读:次   |
42.9K

  打造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中坚力量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55岁的石老师是河北省教学名师,始终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到环保企业一线学习实践,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同样成为青年教师的榜样。

  46岁的博士郑老师,于2021年入职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受益于学校“大力引进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高层次人才”的政策。2022年成为秦皇岛市“水质专家服务团队”的成员。

  2006年入职的申老师,是河北环境工程学院认定的首批“双师双能型”教师,从教16年,始终坚持在旅游行业一线,是国际出境领队、旅游咨询师师资培训师,2021年受聘成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时帮扶工作服务保障人员集中培训授课专家。

  青年博士方老师,在入职河北环境工程学院4年后主动申请脱产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2021年由学校派往秦皇岛一家环保能源公司顶岗实践学习6个月。

  …………

  他们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处在不同的教师职业生涯节点,但却在教师这一岗位向着同一个方向——“双师双能型教师”努力。2020年至今,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紧紧围绕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坚定转型发展建设之路,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上不断探索、持续发力,交出了一份成效显著的“特色答卷”。

  明实情:研判实际,定准方向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前身是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建校于1981年,2016年转制为以环境教育为鲜明特色的全日制应用型本科大学。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大学,学校党委立足国家新发展格局,研判学校特色和实际,提出要抢抓机遇、借势借力、主动转型、特色发展,要深化产教融合,加快推进应用型本科建设,实现跨越发展。2020年12月,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成为河北省转型发展建设第二批试点高校,制定出台了《转型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了“12333”建设目标。“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是其中三项重点支撑工程之一。

  出实招:破解难题,精准施策

  要实现转型发展,首先应构建起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产业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是关键,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是关键。但在建设过程中,学校面临着教师数量、质量和培养结构的突出矛盾,即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培养结构不优,队伍建设内涵不足、意识不强,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学校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着手,从理念、制度、平台三个方面发力,明确了“内培外引,量质双增;制度保障,理实同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路,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建设体系。

  宏观层面,加强师资转型的理念转变与目标引领。通过加强有效领导、强化教师意识转变、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和培养计划等方式,努力形成引进与培养相支撑、理论提升与实践能力提升相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中观层面,构建师资转型的政策制度体系。一是构建合适的人才引进模式,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才在行业、企业实践工作的经历以及所具备的实践工作能力;另外,学校还尝试人才“硬引进”和“软引进”相结合,采用兼职聘用、合作研究、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吸纳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承担部分人才培养工作。二是重构促进教师成长的专业发展制度。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和师资队伍建设实际,优化完善岗位管理、职称评审、分级聘用、教师培训等制度,引导教师逐步成长为出色的“双师双能型”教师。

  微观层面,建立“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长效机制。一是搭建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发展平台,校内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校外搭建致力于师资培养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鼓励教师定期到行业企业一线实践顶岗锻炼,驰而不息促进教师“转型”。二是丰富“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的形式。例如,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进行实践锻炼或顶岗锻炼;建立校企双方合作培训基地;鼓励专业教师主动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参加各级劳动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等等。

  见实效:多点推进,成效显著

  历经两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达46.2%,比2020年增长了11.15%。学校出台10余项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包括《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等4项专项制度,初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逻辑体系。2021年,学校共完成了430人次的教师培训,其中参加实践能力提升培训的教师40余人次,比2020年增长了60%。

  在实际工作的推进中,学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出快速、优质的趋势。特别是与转型前的教师队伍建设相比,呈现出了数量显著增加、教师积极性显著提升、政策支持更加有力的特点。

  未来,学校将不断丰富、深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体系,解决教师数量不足问题;结合“双创”工作,切实提高教师实践能力,解决教师质量不高问题;依托企业,进一步细化校企合作,解决培养路径问题。切实以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实现高效转型发展,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吕健伟)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