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积极探索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让学生懂“方剂”更懂“科技”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9-21  阅读:次   |
42.9K

  “我出生在一块阳光宝地,我爱我的家乡,我要回到家乡。”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2022届毕业生乌丽江·杰恩斯是哈萨克族姑娘,刚入职新疆维吾尔药业。在今年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中国药大中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好于去年同期。

  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要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国内最早开展中药学教育的高校,中国药科大学积极探索应用现代科技研究传统中药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守正创新、中西融合”的教育特色,为行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实践人才。

  中西融通夯实专业根基

  陈林是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2021级学生,他告诉记者,去年报到时,学院为新生准备了“拆盲盒”活动。盲盒里放置两颗种子,一颗为中药“厚朴”,一颗为中药“远志”,取宽厚朴实、树立宏远之志之意。“开学第一课充满了‘中药味’,这两颗种子也深深埋进我心里。”

  “传统中药学的学习模式与现代医学特别是西药学割裂,这成为人才培养的一大瓶颈。”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孔令义说,一方面,要让学生领略中医药的博大精深,激发兴趣;另一方面,要发挥中医药学与现代药学的交叉优势,体现中西融合。

  中国药科大学逐渐提高中医药经典课程比重,加强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的学习和研究。学校相继举办中医经典名方开发与培训、中医经典大讲堂、中医经典知识竞赛等活动,组织中医药综合能力考核,以考促学、以考促教。

  “我们升级了‘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等课程内容,开设68门跨学科选修课,体现中西融合。”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副院长王欣然告诉记者,围绕“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中药质量保障提升”“现代中药制造生产”三大核心能力,中药学院重新规划、设置了专业课程。低年级以中医药、生物学、化学为主,夯实基础;中年级以中药质量保障、新药研发、制药技术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群;高年级结合现代中药研发贯通性实验、药企实践和专题毕业实习,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五育”并举弘扬报国之志

  前不久,记者走进中国药科大学占地300亩的药用植物园,中药学专业的20多名大二学生正在药田细心劳作。这些长势喜人的金丝皇菊来自该校定点帮扶地区——陕西省镇坪县,学生在这里参与育苗、种植、养护等劳动实践课程。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党委书记赵健介绍,在这里,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劳动技能外,还深入了解学校的帮扶故事,体现了大学劳动教育的含金量。

  如何为中药学人才“培根铸魂”?中国药科大学将“立志古剂改良,培育科学精神,弘扬中医药文化”作为课程思政主线,成立中药学院思政工作协同育人中心,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中开启红色筑梦之旅,并通过“体药融合”“墨香药园”“劳动先锋团”等校园文化工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22年,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专业获批江苏省首批课程思政专业,“生药学”入选教育部思政示范课程。

  连续实施8年的“远志综合素质提升计划”是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思政育人的品牌项目,已吸引4000多名学生积极参与。参与学生累计跑步80万公里,开展读书分享会700余场、读书18000余本次、社会实践活动500余场。近5年,“远志”学子获得奖学金等各类荣誉占学生总数78%,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江苏省大学生抗疫先进个人”等国家和省级表彰奖励53项。

  产教融合培育行业精英

  一颗中药胶囊是如何诞生的?中国药科大学与南京中山制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一颗中药胶囊诞生”贯通性实验课程,从原料的选取和鉴定,到炮制加工、提取分离、质量分析,再到最后“新清宁胶囊”的剂型设计和制造生产,学生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将药材变成一颗颗中药胶囊。

  学校建成集药用植物园、中药标本馆、模拟中药制药车间和中药房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从课本到行业的跨越;与江苏省中医院、康缘药业等21家医院、企业合作,建立中医药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多岗位体验式学习。“我在国医堂跟中医师学习过古方、名方,也去过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与当地药农讨价还价。”2019级中药学专业学生崔梦袁说。

  中国药科大学还着力构建“国家—省级—校级—院级”四阶创新创业项目和竞赛。近5年,该校学生共创建中药学类创新创业培育项目182项,金丝皇菊凉茶、抗霾利咽健康饮品、中药防蚊防感冒香囊等一批中药特色健康产业创业产品陆续上市,并获得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金奖等荣誉。“我们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努力做到学生中药研发经历、行业实践经历、创新创业经历全覆盖,使其更好地走向行业、服务社会。”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院长谭宁华说。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