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强化知识产权教育 筑牢创新创造意识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9-14  阅读:次   |
42.9K

  知识产权是基于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的权利,与高等教育息息相关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等。不断增强知识产权教育是高校全面确立和培育师生知识产权意识、弘扬和倡导创新文化的有效途径。东北师范大学作为“双一流”高校,基于自身办学特色,全面创新知识产权教育理念,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注重知识产权硬件设施配备,不断加强知识产权师资队伍建设,以科技竞赛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知识产权意识,在“创造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培育学生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知识产权文化意识,全方位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发经济发展新动力。

  创新教育理念

  培育知识产权意识

  学校充分考虑自身师范教育办学特色,提出“创造的教育”理念,在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上狠下功夫,创设教学软环境激发学生创造激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高质量优秀人才,助推经济快速、健康、向好发展。

  首先,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创造的意识。学校鼓励教师开展“创造的教育”,多角度、多维度创设多种情境,提出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好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深入钻研,培养创新型教育人才,帮助学生在未来的教学生涯和职业发展之中具备创造的意识,并在教育实践中理解、认同和传播创造精神。学校定期开展“创造的课堂”本科生教学创新大赛,引导学生潜心治学、开拓创新,切实提高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新创造能力,并在大赛具体要求中明确参赛课程、设计必须真实、合法,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其次,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教师从传统教学注重演绎的教育方法转向更加强调归纳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经历过的事件,推断出没有经历过的事件走向,由复杂、烦琐且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一系列单个、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事件背后隐藏的客观规律,教会学生推理。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和亲身实践的经验去感悟和积累,达到会提问、会联想、会操作的教学目标,教会学生储备必要的知识、创造的思维,把握更多创造的机遇。

  最后,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创造的激情。学校注重调动教师讲课的情绪,创设教育软环境,营造尊重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校园氛围,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专业知识学习等方面至少经历一次完整的创造过程,以实践体验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参与感,激发学生探索欲望,鼓舞学生创造激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配备硬件设施

  筑牢知识产权教育根基

  知识产权通过赋予智力成果的创造者以排他性使用权和转让权的方式,将具备无体性与自由流动性的知识转变为属于创造者的财产,以满足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保护某些特定利益的公共政策的需要。学校注重自身知识产权硬件设施配备,为教师教育教学、学生知识产权发明创造提供优质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筑牢知识产权教育根基。

  第一,学校依托图书馆大量馆藏电子资源,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在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方面积极探索与转型,培养了多名专利代理师、技术经纪人、知识产权专员等专业人才,面向校内科研团队提供全流程、全方位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助力学校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以科学成果指导经济发展。如对于处在研究结题阶段的科研团队,信息服务中心提供专利申请、专利挖掘、专利查新、专利布局等方面指导;在转化运用阶段,可提供专利检索服务,证明其法律性、技术性及有效性,为专利报奖与成果转化提供依据,规避研发风险。这一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校教师科研的效率,助推了科研进度。此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成功,学校将再接再厉,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扩大服务范围,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方面,切实发挥智力支持和示范带动作用。

  第二,学校不断建设和完善高质量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将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作为办学的选择。学校利用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发挥内外联动机制,自我革新、开拓进取,以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为基地,继续探索科技成果创造与转化的新路径,促进高校产学研融合发展,在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团队建设等方面继续发力,对内服务好师生,支撑“双一流”建设,对外服务好社会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心的信息服务功能为全国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提供了优秀范例。此外,学校与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科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等单位开展长期合作,收集整理国内企业技术需求信息,组织专业领域科技成果推介会,开展校企对接业务咨询、洽谈、推广等工作,以技术需求为导向开展技术攻关,促进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学校为有效解决科技成果准确价值认定与精准对接两大难题,注重以校企合作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助推经济发展。如学校与国家综合性产权交易平台广州产权交易所达成合作协议,共同签署《知识产权交易与运营合作协议》,带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学校按照吉林省部署要求,开展2022年“吉林省企业家日”活动,与科学家、企业家互动、交流,积极组织各学院征集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信息,征集范围涉及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新农业、新旅游、新电商“六新产业”,还涉及食品、消费品、医药健康、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产业。征集活动带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此外,学校积极递交全国专利文献服务网点的相关材料,已通过审核批准,未来将继续为校内师生、社会群体更好地提供信息咨询、文献与专利查询等信息服务,体现公益信息服务职能。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普及知识产权教育

  学校深谙教师在知识产权教育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普及知识产权教育,创设交流互动的平台,邀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家、学者到校举办系列讲座。

  第一,学校以教育培训更新教师知识产权知识储备,开阔教师眼界和知识产权教育格局。如特邀来自知名高校、国家知识产权部门、知识产权出版社等单位的业界翘楚、专家学者到校,举办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培训班,阐明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发展现状及问题,围绕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办法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与学习探讨。讲座内容将知识产权新理念呈现在教师面前,有利于高校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增强高校培养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人才教育能力。

  第二,学校依托科学技术处定期举办教师科技培训班,增强教师知识创造科研能力水平,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与教育教学能力。如学校科技处举办了理科青年教师科技培训班,邀请校长助理兼科学技术处处长冯江介绍学校及全国高校科研的整体情况,吉林省科技计划项目总体情况,科研项目的申报渠道、程序、时间安排及各级各类奖励的申报程序、专利申请、科技成果登记、知识产权保护等情况,帮助青年教师进一步了解了国家和吉林省科技攻关项目的种类及申报渠道,熟悉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登记、科技奖励评审工作的流程,实现尽快尽早提升。

  第三,学校定期邀请国家知识产权相关工作人员到校座谈,解答教师专利申请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给予专业、科学、高效的指导。如邀请国家知识产权部门专利审查员进校交流座谈,分别以“专利审查质量管理简介”“规范专利申请行为、促进专利申请质量工作情况介绍”“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专利申请与审查的具体要求和主要流程”“PCT概述及国际申请的程序”为主题进行讲解,贴近教师工作实际,针对性强,为一线教师和硕博研究生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

  创新实践教育活动

  磨炼知识产权技艺

  学校以资金和政策鼓励和支持开展发明创造、文艺创作等竞赛活动,承办和主办国家、省级、校级大学生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竞赛,通过组织开展新闻发布、培训宣讲、案例宣介等创新实践教育活动,磨炼学生知识产权技艺。

  第一,学校秉承“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的教学理念,以科普实践教育活动的形式,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一方面,学校以首届吉林省知识产权竞赛为切入点和教育抓手,直接面向在校学生开展版权保护教育,学校多名学生在竞赛中获奖。另一方面,学校积极举办科技周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如以紫外光为主题的科普大赛活动,充分调动本科生、研究生、指导教师的积极性,紧密围绕“什么是紫外光、身边的紫外光、如何获得紫外光、紫外光的大用途”等方面征集作品、组建创作团队,产生了以“紫外光固化”“紫外光与防晒霜的相爱相杀”“准分子紫外光眼科手术”等为代表的优秀科普视频作品,为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提供了便捷通道。此类活动激发了师生投身知识产权及科普教育的极大热情,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应用于社会实践全过程。

  第二,学校借力“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文化纪念日,面向师生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开展“知识产权与青年:锐意创新,建设未来”主题活动,提升学校师生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如承办知识产权高校巡回讲座(吉林)巡讲,介绍了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现状以及国家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缺口,明确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集中体现,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更应重视和关注知识产权保护。巡讲会引导在校学生认真学习知识产权知识,以便更好、更快适应职场需要,帮助学生铸牢知识产权意识。此次巡讲活动在师生心中埋下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种子,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思想观念在师生心中快速生根发芽。

  推动学校知识产权文化建设迈向新的台阶。此外,学校还邀请王瑜教授作了题为“用利益之油燃烧创新的激情——大学及大学生如何运用知识产权”的精彩报告,围绕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内涵及获取知识产权的方式、知识产权的合理运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生动的讲解,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取得和运用赢得未来事业的成功。

  第三,学校注重推进知识产权网络化进程。学校借助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鼓励师生把握时代脉搏,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学习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确立知识产权边界意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逐步实现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识别和判定,以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产权的理解和思考,全面构建师生知识产权文化理念。

  (倪海军 竭长光)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