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学院 以科研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9-13  阅读:次   |
42.9K

  潍坊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有关精神,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术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突出质量导向,加强科研创新,整合学术资源,凝练研究方向,打造科研团队,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创新管理机制

  突破科研发展瓶颈

  学校不断优化科研管理机制,完善科研人才激励机制,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研工作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落实。集中出台了《潍坊学院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潍坊学院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潍坊学院部分财政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科研激励与评价政策。鼓励科研自由探索,进一步解决科研人员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为科研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软环境,打造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新生态。

  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将管理重心下移学院,简化办事流程,充分发挥学院一级科研管理的动力,形成规范的工作制度和流程,提高科研管理效能和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推动用人制度灵活化,进一步优化职称评审、聘期考核办法,加大横向科研经费的权重,激发教师主动寻求横向合作、签约横向项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有利于形成创新团队、学科交叉融合、资源有效配置的科技创新环境,教学和科研互动相长,科研引导教学,教学促进科研,充分发挥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作用,实现科研与育人两大职能的双向对接,促使科研创新机制链条各环节有机衔接,激发师生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内生动力。

  打通科研边界

  激活科研创新“密码”

  学校力求在科研创新链条的每一个环节发挥作用,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举措加强对科研活动的科学管理和服务保障,激活科研创新“密码”,实现凝心聚才,增强高水平人才科技创新能力。

  学校不断强化目标导向,加大对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力度,结合中层单位目标考核,分解任务,严格落实“应报尽报”原则;通过组建项目团队、邀请专家指导,提高立项率;挖掘、梳理、整合学校现有高水平科研成果,积极申报省科学技术奖;制定重大科研成果培育办法,鼓励支持更多的科研成果积极参加申报,增加省级以上科研奖励的申报基数和获奖率。

  通过整合科研资源、打造创新团队、凝练科研方向、构建科研创新平台、打通科研边界、强化科研管理等一系列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政策与新措施,学校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重大成果持续涌现,科研整体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至2021年,学校累计获批各类纵向科研项目460余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著作等2200余篇(部),获得各类成果奖133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2016年至2021年,学校承担横向科研项目307项,获批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潍坊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强化校地联动

  点燃融合发展“引擎”

  学校通过推动校企深入合作和校地深度融合,不断激发科教产融合创新势能,拓宽育人工作格局,强化校企合作运转能力,赋能企业创新发展新活力,为科研锻造全方位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学校积极推进山东省教研产“三个一”融合工程,新增校企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16个,与北京凯德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院等10余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潍坊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与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山东省葡萄研究院签订校院战略合作协议;与潍坊市合作共建潍坊教育发展与评价研究院;与潍坊种子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种子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与山东三晶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山东三晶照明智慧研究院,不断拓展产业合作网络,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科研优势,推动校地、校企深度融合。

  学校加强与潍坊市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主动改善创新环境,积极拉近政府部门、产业和其他社会创新主体的距离,广泛争取政策和项目支持。2021年5月,潍坊市印发《关于支持潍坊学院实施“高端人才服务企业”行动计划的意见》,支持学校以校企产学研合作创新为重点,集聚校企创新资源优势,加快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

  校地联动奏响同频共振和弦,以聚合态势破题突围。2021年,学校选派84名博士学位或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家人才,进驻潍柴集团、天瑞重工、华盛农业等74家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与管理服务,通过校企深度合作,精准匹配创新团队,实现了高校在人才支撑环节的关键作用,强化了校企合作运转能力,点燃融合发展“引擎”,赋能企业创新发展,激发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新动能。

  (王珍 燕鑫玲)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