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8-10  阅读:次   |
42.9K

  立德树人 学科交叉 产教融合 ——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数字化转型带来了组织结构的显著变化与管理模式的深度变革,催生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新商科人才培养是解决数字化时代商业与管理人才培养难题的有力举措,其倡导跨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构建,强调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的复合型人才,且在人才培养环节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高校肩负人才培养重任,理应在新商科人才培养中践行立德树人,探索并实践出适宜自身办学定位的发展模式,培养讲好中国故事的商业与管理人才。

  成都理工大学与宜宾市开展战略合作,共建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作为学校与宜宾开展产教融合的试验区,宜宾校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区域优势与特色产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首先,将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价值引领筑牢新商科人才培养基石。其次,明确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响应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是破题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再者,深刻认识到产教融合育人与新兴产业、商业发展的演进具有内在一致性,实践育人应突出新商科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是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动力来源。

  一是依托学校地质资源环境类学科优势,着力打造以科研创新平台为牵引的新商科育人范式,讲好中国故事,明确育人导向,培养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夯实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根基。

  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理工传统,“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理工精神融入到宜宾落实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实施“青年成才引领计划”,倡导青年学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肩负起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责任。校区立足学生成长成才关键时期,以长江文化为底色、博雅进取为特色、朋辈互助为亮色,打造“长江讲堂—博雅学堂—菁宜论坛”知识传播品牌矩阵,邀请院士、知名专家学者、优秀校友作科普讲座、学术报告,分享成长经历,激励青年学生志存高远。校区落实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融入新商科人才培养各方面,推进全员育人力量汇集;依托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赵一曼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贯穿课堂教学、交融创新创业于人才培养全链条,实现全过程育人路径贯通;引导教师爱岗敬业于人才培养各环节,实现全方位育人润物无声。

  二是依托校地合作战略规划的部署与实施,奋力推进跨学科、跨专业协同育人,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锻造人才,在谱写乡村振兴宏伟蓝图中培养可靠接班人,筑牢新商科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根据区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了管理类、电子信息与计算机类、新能源类等多学科门类,具备学科交叉融合的现实基础。新商科人才培养中,宜宾校区准确把握数字化转型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系统设计、优化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增设跨专业交叉课题组类别,开设“人力资源量化管理与数据分析”“大数据与商业分析”等选修课程;统筹管理类综合实验室建设,依托行为观察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智能仿真与对抗实训室等实验环境和设施,精心组织和实施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课程,模拟现实的商业运行与企业管理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与运营能力。同时,秉承弘扬科学精神,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理念,宜宾校区先后派出多支商科类专业与理工科类专业学生组建的跨专业团队,奔赴宜宾市内各区县开展乡村振兴调研、党史学习教育,获评全国“优秀报道团队”“优秀实践团队”。

  三是依托实践育人体系,在产教融合中“淬炼”人才,在创新创业浪潮中磨砺队伍,勇攀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新高地”。

  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与多个行业领先企业建立校企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共建企业数字化人力资源培训基地等方式开展深入合作;与宜宾市筠连县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撑,聚焦筠连黄精产业发展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调研获人民网宣传报道。除打通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新通道外,宜宾校区还着眼于未来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持续动能培育,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痛点,前瞻布局双创育人体系,组队参加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学创杯”等国家甲级类的创新创业比赛,并获得表彰。目前,已搭建商科学生自主进入理工类学生双创团队、理工类学生主动融入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双向型”自组织双创人才培养通道。

  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将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探索新商科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汤敏 黄琦 卢轶遐)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