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以“产教融合”为导向建设旅游管理专业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5-19  阅读:次   |
42.9K

  融入产业实践 打造特色专业 ——云南大学以“产教融合”为导向建设旅游管理专业

  综合性大学的应用型专业如何有效融入产业发展?专业建设怎样解决实践发展超前性与专业教育滞后性矛盾?云南大学以“产教融合”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实践做出了回答。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1993年招收本科生,1997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旅游管理博士学位授权,2010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以旅游管理为基础获得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建立起旅游管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回归“以本为本”“筑牢本科”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云南大学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以“产教融合”为引导,通过重构知识模块、打造课程体系、转换教学角色、凸显专业特色的建设实践,体现了专业建设的内涵式特色,全面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高校应用型专业尤其是产业依托型专业建设产生了引领与示范作用。

  融入产业发展实践,认清产业运行规律,重构专业知识模块

  旅游管理专业是知识交叉特征显著的专业,迫切需要根据旅游产业运行规律梳理和淬炼专业知识体系。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通过以下方式融入产业实践:一是服务产业的应用研究,强化了产业感知;二是深入行业的案例研发,增强了产业认知;三是立足产业的教学实习,培养了产业感情;四是深耕产业的科学研究,深化了产业服务。在融入旅游产业发展实践基础上,立足旅游产业运行所依托的旅游者、旅游地、旅游业三大支撑体,构建旅游消费者、旅游目的地、旅游接待业三大知识模块,塑造心理行为分析、空间经济分析、运营管理分析三大思维方法,打造了专业高阶知识体系。

  聚焦课程建设主场,主攻课程资源关键,创建核心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类专业依托上世纪80、90年代的地理、历史、外语、经管等学科专业设立,源于不同学科与专业背景的课程设置,缺乏体现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主干知识和核心课程。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通过以下方面开展核心课程建设:一是系列教材建设,二是多类型课程开发,三是课程资源挖掘,四是新文科课程启动。大类4门课加专业3门课的“4+3”核心课程模式纳入《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之中。

  优化专业教学组织,实现教学角色转换,提升知识传授质量

  随着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与教学改革深入,以传授知识为使命的高校需要根据产业发展新态势优化专业知识传授方式,调整教学中教师角色、讲授方式、展现手段、测评方式等教学组织。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以下列方式优化教学组织:一是教师角色转换,实施教师备课质量提升计划;二是讲授方式转换,开展教学名师教学示范计划;三是展现手段转换,进行教学科技应用培训计划;四是考评方式转换,制定“过程性评定”系列文件;五是教研方式转换,并向全球发布中国旅游本科教育项目报告。教学组织的优化提升了专业知识的传授质量与效率。

  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拓宽产教融合渠道,增强专业服务能力

  大多数旅游院校多以起步早、较成功的专业为标杆开展专业建设,但存在不能反映区域产业特色和学校优势学科等通病,很难有效发挥为地方社会经济助力的作用。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通过以下路径拓宽产教融合渠道:一是建立校企合作,与10余家大型企业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二是建设实习基地,在现有20家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三是举办滇商论坛;四是参与“双创”大赛。以融入区域发展为目标,借力云南旅游大省产业优势和云南大学民族学、生态学学科优势,增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社会经济能力。

  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全面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率、考研率、外语过级率、大赛获奖率等指标位居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前列。在云南省旅游管理部门、高星级饭店管理层、高校旅游专业教师中,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成为主力和业务骨干。涌现出全国大学生标兵、哈尼族学生普正华,他应征入伍获“全能标兵”“特战尖兵”表彰,退役复学后获省级“学生年度人物”奖、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全国“双创”大赛金奖,被授予云南省征兵形象大使称号。

  (赵德森)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