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创新思政育人 打造“三三制”教学模式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5-10  阅读:次   |
42.9K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开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江西财经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以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为抓手,以学生为本,着力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供给侧改革,积极探索“三三制”教学模式,运用好“三个课堂”,讲好“三个故事”,为培养“复兴栋梁,强国先锋”贡献学院力量。

  弄清“是什么”

  丰富移动课堂,满足学习需求侧

  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学院主动适应新技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辟在线课堂,满足“网生代”“拇指族”学生的学习需要。

  补齐理论短板。学院着力解决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比较薄弱的基础性、知识性问题,由各专题负责教师针对专题中的概念性知识及相关背景知识进行梳理,结合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打造精品微课,构建翻转课堂,强基固本。

  解读热点问题。学院根据教学实践,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页(学生版)》系列材料,并以此为依托巩固,充分解读热点问题,及时答疑解惑,让思政教学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页(学生版)》每月至少一期,主要包括时政资料、练习题、互动区等栏目,引导学生了解时政热点、关心时事大事,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多元联动发力。学院采取“学习强国”平台积分目标引导方式,鼓励师生通过这一平台深入掌握理论知识、观察时事、互动交流;充分利用江西红色资源优势,组织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深入企业、社区,深度融合新经济特征和新时代要求,将思政课教学延伸至课堂外、学校外,确保课程教学始终“在线”。

  聚焦“为什么”

  做实实体课堂,建构教学主阵地

  实体课堂即理论教学课堂,为保证课堂有限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学院通过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精准发力,聚焦关键问题,把“为什么”讲清楚、讲透彻,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

  教学内容专题化。学院以理论为纲、问题为目,对“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施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保证教学体系脉络清晰,避免知识重复讲解,疏通学生思想“堵点”,扎准问题“穴位”,引领正确价值导向。

  教学资源系统化。教学团队坚持以统编教材为遵循,以问题式专题为路径,以学生学情为依据,以社会热点为重点,以提升教学实效为目标,编写与专题教学相配套的由课程教学大纲、学生学习读本及教师教学指南、讲稿、课件和教案等组成的整套资料,满足教与学的双重需求,取得了良好效果。

  教学队伍团队化。学院积极探索“集体研究、合作备课、团队共享”机制,改变教师独自全程一体完成课程教学的状况。目前学校已打造了包括校内思政课教学团队、校内课程思政教研团队、跨校区“概论”课教学团队等在内的多个特色教学团队,针对不同比赛项目还组建了中小型的教学团队,达到“以赛促教”的效果。

  解决“怎么做”

  用好“一线课堂”,打造课程新矩阵

  “一线课堂”即现场教学,引领学生关注实践、深入实践、投入实践,打造“体验式”教学矩阵。学院发挥江西丰富的红色资源与绿色资源优势,用好“一线课堂”,大力讲好“三个故事”,即“老故事”“红故事”和“新故事”。

  升华“老故事”。学院编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组织学生利用属地的古艾地及中医艾草文化,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贡献。

  弘扬“红故事”。学院科学利用江西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针对性开设“红色文化”课,编写《中央苏区经济制度》和《中央苏区红色经济故事》等辅助读物,引导学生探究挖掘红色故事的现实意义;积极组织学生创作微电影、开展公开课等,鼓励学生参加各级比赛或展示活动,在体验体会中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阐发“新故事”。为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学内容、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学院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组织师生深入社会生产生活一线,通过采访“时代楷模”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样本永修县吴城镇候鸟保护、寻访文化建设样本瑞昌市夏畈村剪纸、感受乡村振兴样本西海风景名胜管委会易家河村等一系列活动,扎实开展“理论+历史+现实”的“一线课堂”,以“沉浸式”教学使青年学生更加贴近社会,深刻领悟新理念、新思想在新时代的指导意义。

  (刘彪文 朱欣成 刘洋利)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