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以“两创”为指引 探索美术教育创新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4-21  阅读:次   |
42.9K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弥足珍贵的精神瑰宝。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精神为指引,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紧密围绕学校文化育校战略,依托黑龙江高职学校首家“学术交流基地”的平台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教育,对接产业链、人才链需求,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之路,展现了百年院校的新作为。

  对接发展需求探索“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美术教育专业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全方位融合,按照师范与艺术学院专业群方向建设目标,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着力推进专业升级,与地方发展接轨。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师资优势,美术教育专业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凝练出以工作室教学模式为主要特征的“122式”人才培养模式,即打造以工作室为基础的“一个平台”、课内课外“两个课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职业技能培养作为“两翼”。

  第一、二学期,教师引导学生在第一课堂完成职业基础技能与课程的学习;第三学期,专业开设版画、烙画、剪纸、泥塑、动漫设计、金画、鉴赏等实训课程,利用第一、第二课堂在工作室中完成行业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及素质等实训课程的学习;第四学期,专业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并以工作室为平台开展校企合作,通过优化校内外教学资源,解决教学中实践课程与职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使专业建设真正“教、学、做”一体化。

  夯实专业技能履行文化传承使命

  美术教育专业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学方式,根植“技能+文化”育人理念,深挖传统工艺,扩大传承队伍,肩负起“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职责。美术教育专业拥有一支治学严谨、实践经验丰富、科研开发能力强、校企深度合作的教学团队,建设了7个校级大师工作室,其中烙画和金画已申请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产学研相结合的育人实践中,专业高度关注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宽思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培养。

  专业在第二课堂成立大师工作室,将学生分配到不同工作室学习。大师工作室中,既有校内专业教师的常规技能指导,又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核心工艺导师,根据科学规范的教学计划和技能考核标准,在兼顾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定制式学习单。大师工作室的建立充分考虑学生专业技能实践和传统技艺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创作将民族传统艺术和时尚元素相结合的作品。与此同时,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竞赛,磨砺技能,引导学生深切体会工匠精神,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和非遗保护传承。

  升级课程体系建设以“三创新”引领课堂革命

  美术教育专业积极开展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组成课程建设团队,进行课程内容改革与重组,实施“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建设,让课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适应性,以充分契合行业需求。

  坚持教学内容创新。课程建设引入小学语文教材课文作为美术创作题材,创作《守株待兔》《小马过河》等含有思政元素和教学意义的绘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专业又与学院小学英语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合作,创建了画画填单词、故事绘本画等系列内容,有效提升了学生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

  坚持教学方法创新。专业依托超星平台,广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利用任务导向法和案例法开展教学。在绘画创作类课程中,教师通过超星平台发放绘本创作任务及相关参考素材,学生自行组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单,并按照计划创作绘本并上传平台。专业还开展了“生生评价”等多元考核,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作能力。

  坚持育人形式创新。专业在教学中深入探讨“专业知识点”与“思政育人点”的相互融合。以“写字指导”课程为例,教师以专业的视角切入,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教育,并通过设计“课程大纲”和“育人大纲”,将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融入课程。课程思政的层层落实,进一步促进了教师整体能力素养的提升,打造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综合课堂。专业还依托学校“学术交流基地”平台,拓宽“大学生文化之旅”活动路径,让育人形式向立体化、纵深化发展。

  行稳方能致远。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积极深化教学改革,推动传统工艺传承,增强了专业办学活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德艺双修”的人才。

  (李宏权 张文军 李想)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