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20周年大会举行

来源: 时间:2022-04-18  阅读:次   |
42.9K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20周年大会,4月16日上午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举行。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中国外文出版发展事业局局长杜占元,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正荣,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崔士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王晓真,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丕民,中国日报社原总编辑朱英璜,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新华社研究院院长刘刚,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等嘉宾出席大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科研机构和兄弟院校负责人、媒体机构负责人、业界导师代表、校友代表及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员工参加了大会。大会由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胡钰主持。

大会现场。

  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在致辞中回顾了清华大学设立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初衷。为了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清华大学在原有传播系的基础上,成立了新闻与传播学院。他充分肯定了二十年来新闻与传播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成果,希望学院未来能够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更多人才储备和学理支撑,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方面更加积极作为,持续探索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新闻传播教育,努力打造清华文科高原上的新高峰。

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致辞。

  业界高度评价清华新传二十年

  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原学院顾问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在线表达了对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祝福与期待。他回忆了参与清华大学筹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新闻发言人培训制度的珍贵往事,充分肯定了学院在培养政治成熟、立场正确、内知国情,外知世界的新闻人才方面的成果与贡献,对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未来的发展抱有极大的信心和希望。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原学院顾问委员会主任赵启正视频致辞。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崔士鑫回顾了人民日报社与清华大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合作历程。过去二十年里,秉承着对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忠诚和热爱,人民日报社与清华大学同向同行,并肩努力,共同见证和推动了新闻与传播学院事业发展。双方在共建管理机构、骨干队伍、实习基地、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活动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他表示,今后人民日报社将一如既往,继续大力支持学院工作,扎实推进部校共建,共同书写美好未来。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崔士鑫致辞。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杜占元在致辞中回顾了外文局与学院在国际传播、专家咨询、行业高端论坛、重大课题研究,冬奥传播平台建设等领域开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双方共同致力于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他表示未来将与包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内的国内外院校、研究机构进一步加强合作,广泛汇聚国际传播的资源力量,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杜占元

  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正荣在致辞中指出,清新二十年的发展体现在很多方面,主要包括师资队伍越来越强大,学科建设越来越完善,对外合作越来越广泛,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越来越高。清新为国家的新闻人才培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国家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正荣致辞。

  两大脉络、五个集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代表学院总结了二十周年发展历程,向学院的创建者胡显章、孙宝寅、刘建明、王健华、熊澄宇、李希光、尹鸿和校内外几代建设者致敬,向院友和同学们表达了学院的问候,并深切缅怀范敬宜院长、徐葆耕教授。她表示,经过二十年的打磨,新闻与传播学院逐渐凝练成两大学科脉络,五个学术集群,形成了两大人才培养特色。清新的发展脉络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教育学科,建设中国特色新闻与传播理论体系,教育教学体系和学术共同体;另一个发展脉络是基于清华大学学殖深厚,学科交融的传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新闻传播学,形成清新特色的科学应用传播研究,培养文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这个脉络既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也符合国家发展的战略。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回顾学院二十周年发展历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胡钰主持大会。

  国内外学界同行寄语

  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方汉奇在视频致辞中回望了清华大学新闻传播的历史传承。他表示,清华大学的国学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是新闻传播学的一个高峰人物,他在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实践上一直到现在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而清华的新闻传播教育始终有一支强大的教学科研团队,同时在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

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方汉奇视频致辞。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在致辞中表示,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取得的成绩是与一代一代师生共同奋斗是分不开的,首任院长范敬宜将自己的晚年几乎全部倾注给了新闻学院的建设;柳斌杰院长继承传统,把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建设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面对新闻与传播事业的机遇与挑战,他充分肯定了学院确立的“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这一办院方针和指导思想的正确性,指出应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新闻传播事业办得更好。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致辞。

  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高晓虹以虚拟形象作了别致的致辞。她表示,过去二十年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不仅在国内学术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也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展现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者的智慧和声量。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同仁要坚定信心,携手并肩,创造新闻传播教育事业更加辉煌的明天。

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高晓虹视频致辞。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唐绪军在致辞中用“三好”评价了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发展优势。一是学生好,学院生源素质高;二是师资好,在清华高标准、严要求下,学院聚集了国内外一大批高水准的老师;三是领导好,对学院的建设倾注了心血,将学院师生拧成一股绳,推动学院飞速发展,成为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领头羊、在国际上进入前百名的位置。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唐绪军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百精在致辞中表示,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一直走在立德树人的大道上。在新闻舆论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关键岗位上,清新的毕业生目光和信念一样坚定,能力卓越,在大时代有担当,有作为,有创造,建设中国,成为高手。他们今日的德行、智识、能力和勇气正是学院当年许诺给他们的。未来,他希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兄弟院校立足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百精致辞。

  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主席尼科·卡彭铁尔(Nico Carpentier),亚洲舆论学会(ANPOR)会长、亚太新闻传播学会(APCA)联盟副主席、简媞玛·科考(Jantima Kheokao),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传播与新闻学院院长威罗·贝伊(Willow Bay)通过视频向学院表达了祝福,并表示未来将继续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与学院开展合作。

海外新闻传播学研究机构和院校负责人致辞。

  学院师生深情话清新

  经济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2001级硕士校友、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乔申颖代表校友向学院表达了感谢与祝福。她表示,学院“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办学理念,为她打开了一扇门,门后的世界无比广阔,可以装得下所有少年的热望和理想。毕业十几年,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心中的新闻理想,也一直有着把冷板凳坐热的决心。她勉励在校生把握好时光与机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自己精彩的人生。

经济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2001 级硕士校友乔申颖代表校友发言。

  教师代表、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金兼斌在发言中回忆了自己与学院二十年同行里的重大时刻。作为教师,他特别感谢学院的师生校友赋予了教师在这个院子里从事教研工作最真切的意义,他们是学院教师们职业生涯成就感的终极源泉,是教师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一个学院可以真正累积的财富和希望。他相信新一代清新人一定会在新的十年把共同的清新家园建设得越来越好。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金兼斌代表教师发言。

  学生代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9 级本科生陈宇分享了自己在清新成长的故事,清新教会了学生少一些空谈,多一些实践。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清新的教诲始终教育着学生家国情怀的责任担当。

  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在总结发言中感谢了各领导单位在二十年里对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展的关心与支持。他指出了当前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世界大变局的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目前正在进行的俄乌冲突,这三大事件考验了世界各个国家的传播力问题,中国一定要在国际舆论斗争中掌握话语权。他提出新闻与传播学院要围绕培养人才,建设科研,建设社会服务的新闻观,稳稳地站在世界传播制高点上,掌握国际话语权,为中华民族、为世界的人类做出重大贡献。

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

  大会上还播放了建院二十周年纪念视频,并向校友代表赠送了建院二十周年系列丛书。在院庆期间,学院举办了新闻传播学科论坛,包括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新闻传播业界学界共同体建设与实践前沿、新闻传播学术出版共同体建设与研究前沿、新闻传播师资队伍引进与建设、新闻传播交叉学科融合与合作、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六个分论坛,全国新闻院校负责人、媒体机构和科研机构负责人共同参与研讨。

  二十年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始终坚持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成果展示了独具魅力的“清新”风采,学院立足自身优势,推动中国特色新闻学、视听传播与创意媒体、新媒体传播与科技应用传播、传媒管理与经济传播、国际传播与全球治理形成国际顶尖学术成果,探索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新闻传播教育,凝聚新闻传播领域的“清华学派”。

  来源:清华大学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