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积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4-15  阅读:次   |
42.9K

  探索教学新模式 打造立体课程 ——南京师范大学积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打破高校教学困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好传承,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学校地域、资源等方面优势,加快非遗文化挖掘、系列活动开展、新媒体技术的运用等,走出了一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新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积累了经验。

  推进非遗文化融入教学

  开辟课程新路径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传承好非遗文化、创新非遗文化教学是高校的职责所在。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自身文化底蕴深厚、特色学科多、教学与科研力量强等优势,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科研,逐渐打造起特色鲜明、系统科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以便更好地开发各种立体教学课程。在推动非遗文化入校园的过程中,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非遗文化的柔性浸润作用,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已逐步形成以手工技艺文化、艺术文化、师德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走进校园,通过非遗文化展演和现场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非遗文化的发展历程,感受非遗文化深厚的时代背景。为增强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参与感,南京师范大学组织各类特色活动展示华夏风情、弘扬非遗文化,先后开展了以宫灯、中国结、脸谱等为主题的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系列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启发其对文化现象的思考,培育家国情怀和文化自觉性。南京师范大学将非遗文化引入课堂教学,科学设置课程、转变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将非遗文化教育合理融入教学,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公选课程,以音乐、建筑、工艺、绘画等领域的文化遗产为内容扩展,充实选修课,充分满足教育学原理、学前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多个专业的学生需求。

  推进文化载体建设

  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南京师范大学立足时代要求,努力构建立体多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载体,根据不同学院特色,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实现地域文化挖掘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入。南京师范大学深入挖掘南京地域文化,收集整理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文化资源,编写参考书籍,方便学生全面了解南京地区传统文化情况。

  南京师范大学聚焦职业素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站、工作室为依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赏析、核心素养的培育、正确价值观的塑造有机融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社团建设中,先后涌现以京剧、二胡、剪纸等为特色的社团组织,让学生感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南京师范大学聚焦大力弘扬时代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通,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品牌,探索出“系统设计、精于细节、强化实践、全面融入、形成合力、科学评价、机制保障”的工作思路。南京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号召,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关键,严格按照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师教育等各个环节当中,贯穿教师教育学院、音乐学院等院所的教育教学实践。

  加强与新媒体融合

  开辟全新教学模式

  现代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更好地运用新媒体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成为各所高校研究的重点。南京师范大学抓住新媒体教学的有利契机,通过新媒体广泛收集各类资源,引导学生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学习,制作相关视频,运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各种新的媒体宣传方式,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了新的渠道,也丰富了传播应用的途径。南京师范大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科学研究,力图做到以科研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向专业化、纵深化方向发展,以科研指引非遗文化延续传承、创新发展。南京师范大学积极推进新媒体教学技术的研究,通过精进的新媒体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实现二者在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等多方面的深层次融合,通过将文字、图像、音效等多种艺术媒介融合起来形成新的媒介,如对各类历史文物与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借助数字博物馆等,方便学生随时学习了解文化遗产知识。南京师范大学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新模式,深化和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用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化实践,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规范化、精品化、科学化发展。(杨剑霄周晓莹)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