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奋楫扬帆 聚力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高地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2-18  阅读:次   |
42.9K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江西历史文化名城宜春。合并建校19年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爱生如子”的育人理念,立足服务地方,强化内涵建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特色日益凸显,成为江西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江西省优质专科高职院校、江西省“双高计划”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院校。

  2020年,学校乘江西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东风,实施提质创优工程,并承接了国家教育部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高职院校对接的全部38个项目。围绕“高水平、高层次、高赋能”三个主题,稳定办学规模,融入区域产业发展,致力于内涵建设,开创改革创新新局面,着力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高地。

  党建引领,坚守立德树人初心

  坚持党建引领,切实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筑牢筑强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入开展“三联”“五星创评”“十个一”等系列活动,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党建文化与校园文化、先锋模范作用与师德师风建设、组织生活质量与教育教学质量、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五个融合”,引领学校各项工作蓬勃发展。着力打造学校“出彩宜职”党建品牌,开展“一院一品、一支部一特色”党建品牌创建活动,提炼出23个基层党组织党建品牌。学校先后在全省高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会和全省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暑期研讨班暨落实高校党建工作责任专题培训班上作典型发言。

  学校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聚”推进“三全育人”大格局。一是聚焦关键岗位,推进全员育人,领导干部示范引领,思政队伍担当骨干,教职员工岗位育人。二是聚焦关键环节,推进全程育人,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进社区、进乡村。三是聚焦关键领域,推进全方位育人,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好人文化”,提升宣传阵地育人成效,加强体美劳教育,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学校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质量与实效。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学生星光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在校内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党史知识竞赛、学习读书会、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展演,在校外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了思政教学和专业技能有机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思政课“理论教学问题化”“辅学读本通俗化”“实践教学多元化”“考试方式菜单化”的“四化”教学模式改革项目,获江西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落实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实现课程思政的专业、课堂全覆盖;落实校领导上思政课制度,党政领导班子带头走进课堂给学生上开学第一课,常态化推进思政课集体备课。据调查,学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满意度达98.2%。

  学校依托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实践活动,持续开展“诵读红色家书”“传唱红色歌曲”“追寻红色足迹”等活动。深入挖掘当地红色教育资源,创作了大型舞台剧《光耀宜春》,通过舞台剧演绎身边的革命历史故事,激发师生员工对家乡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传承红色基因。

  融合发展,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学校立足服务地方,完善产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设置变革的驱动调控机制,按照“跨界融合、集群发展、梯级建设”原则,形成与地方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发展格局,构建以健康管理、学前教育、新能源(锂电)为引领示范的重点专业群,以医学检验技术、智能制造、智慧旅游、小学教育为骨干的重点培育专业群,以电子信息、智慧农业、智慧财经为基础支撑的“3+4+3”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岗位链深度融合。近年,毕业生当地就业率均达65%。

  坚持产教融合,创新“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学校与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全方位合作,联合成立“国轩产业学院”,并实现当年招收新生。与苏州几何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电商产业学院,精准对接乡村振兴,共同打造涉农电商平台,实现学校、学生、企业、地方经济多方共赢。

  学校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对外人文交流与合作。加入“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国际联盟”组织,并被国家教育部门确定为“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在泰国兰纳皇家理工大学设立海外分校,开展海外培训、中国师资国际化教学活动、专业研讨与文化交流;同时,在马来西亚城市大学设立“精一学堂”,开展深度文化交流和“中文+技能”技术人才培养,输出学校优势专业课程标准。通过交流合作,学校引进国外高校24门优质课程实现本土化,并输出4门课程标准。学校作为江西省首批实施留学生培养的三所高职院校之一,已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19名。

  “三教”改革,赋能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引领、外引内培为重点、制度改革为保障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一是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通过承诺书签署、专题讨论会、专题报告会、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将师德师风建设推向深入。二是不断优化人才政策和用人环境,加大高层次人才招聘力度,近两年引进博士、硕士及“双师型”人才100余人。三是完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别的教师发展标准与评价机制,构建新教师“拜师学技”全方位成长培养,骨干教师、教学名师专项进阶培养,专业教师企业顶岗实践循环培养的教师培养机制,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大幅提升。四是推进制度建设,改革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职称评聘办法、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等,激发了教师投身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建了两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学校是首批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已有16个专业共17个证书试点。各专业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行业岗位的新工艺、新规范和技能竞赛的新要求充实进入教材内容。校企双元合作编写教材17种,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5种,新型教材做到课程与职业岗位对接、与考证融合、与技能竞赛结合。学校以岗建课、以赛提技、以证促学,形成“岗课赛证”融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近年,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国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参加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4金3银2铜,有一部教材入选“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

  学校实施“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过程一体化”改革,普遍开展翻转课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依托综合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不断丰富虚拟仿真实训课程资源,已有10余门课程开展实训教学。学校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先后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线上教学与互动平台、教师线上备课系统、质量诊断与改进平台、专业(群)建设与评价管理平台等信息化服务平台。学校有2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两门在线课程获评省级防疫期间线上教学优质课。赣西综合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入选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

  “爱生如子”,匠心助力精彩人生

  “爱生如子”是学校学生工作遵循的教育理念。学校健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机制,完善服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宿管中心、资助中心、创新创业中心,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学校建立“校长接待日”制度,开展校领导“双体验日”活动,进食堂、进寝室,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了解学情民意,每天都有一位校领导24小时带班值守;党政干部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对一”结对帮扶;寒暑假开展“让我的爱送你回家”爱心家访活动,架起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桥梁。学校组织编写的《爱生如子》一书正式出版并入选国家教育部门“高校德育成果文库”。

  学校有藏族、彝族、苗族、布依族、维吾尔族等33个少数民族的400余名学生,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极为重要。学校从“三心四进五结合”方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即:“三心”,领导关怀聚人心,结对帮扶暖人心,选树典型振人心;“四进”,民族团结进宿舍、进班级、进家庭、进乡村;“五结合”,民族教育与思想引领、提升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特色及“连心共建”相结合。民族工作有声有色,独具特色。一是在学生中普及民族文化和民族知识,增强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意识;二是开展以彝历年、藏历年、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中秋师生联谊、话端午等为代表的校园民族文化精品活动;三是暑期校领导带队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送温暖活动,走访四川、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的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看望在边远地区实习就业的学生,并对接当地政府部门,建立起“流入地”和“流出地”两头对接帮扶机制,共同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安心完成学业;四是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实习、就业情况全程跟踪关注,确保少数民族毕业生全部就业、就好业。学校被评为“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学校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秉持“代天工以立人,开万物以昌黎”的办学宗旨和“尚德尚贤,惟精惟一”的校训,坚持“深融合、创特色、铸品牌”的办学思路,奋力谱写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新篇章。

  (王少波)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