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文技”并重 “三元三链”一体设计 ——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1-26  阅读:次   |
42.9K

  职业学校育人强调德技并修。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刘国钧高职校”)多年的做法是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维度,即注重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强调“德文技”并重。

  学校从2007年起,系统开展文化育人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培养有文化的准职业人”为校本目标的“三元三链”文化育人体系。

  “三元”即“三元文化”育人资源体系。以“名人文化、匠艺文化、场景文化”作为文化育人主要内容。“三链”即三链协同文化育人载体体系。学校构建了课程链、活动链、实践链三链协同文化育人载体体系,根据“三元文化”类别,采用不同措施开展文化育人。

  一体设计,构建“三元文化”育人资源体系

  开发文化育人资源,可参考的先例并不多,这对刘国钧高职校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此,学校成立了由校级骨干、文化专家、企业专家构成的项目组,广泛吸收来自各方的专业力量,促进文化育人资源开发利用。如何在浩瀚的资料库里精练地提取具有学校特色的育人资源?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林春介绍:“构造育人资源,要把握适应性原则和教育性原则,常州市既有制造业的深厚历史和基础,又有‘常州三杰’红色基因的深刻影响,根据本校本土特色,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学校确立了名人文化、匠艺文化、场景文化‘三元’内容体系。”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刘老信奉的人生格言现在也是我的座右铭。”机电工程系202154班的罗海鑫是一名新生,参观刘国钧纪念馆后深有感触。刘国钧纪念馆每年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学生,他们在对刘国钧奋斗历程的感悟中,获得真真切切的精神洗礼。

  学校打造的名人文化由红色文化名人和工商文化名人构成,又细化为革命先驱、民族实业家、现代工匠、优秀毕业生等四类代表性人物。学校对刘国钧及其大成企业进行了深入研究,出版论著和传记文学作品8部。借鉴这些研究成果,学校打造了文化育人基地刘国钧纪念馆,编选《刘国钧故事》《国钧主题活动方案集》等校本教材,发挥其教育作用。此外,还建有非遗名人街区等6个场馆,创立“常州三杰”研究社、国钧讲堂等5个文化教育平台,挖掘名人、名言、名事、名作,打造“三杰故事”“常州近代实业家”等课程思政资源,编辑国钧文化系列丛书,形成了名人文化教育资源库。

  匠艺文化和场景文化也得到系列开发和利用。匠艺文化由“企业文化、劳动文化、工匠精神”构成,学校打造了5条工艺展示栈道、21条匠艺文化走廊,开发了开心农场、公益劳动岗等6个劳动平台,建立了10个大师工作室、10个“三创”工作室,从“磨炼匠心、打造匠艺”两方面构建匠艺文化课程资源。场景文化由环境文化、专业文化、课堂(活动)文化构成。人文十景和工业十景,寓文于景;专业体验馆和专业文化墙,寓道于境。

  文化融入,构建“三链协同”文化育人路径

  如何克服重建设、轻利用的弊端,落实文化育人?

  副校长刘洪亮介绍,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集中在课程链、活动链和实践链三端。学校将名人文化通过“微型课程+‘五必’方法”、匠艺文化通过“平台课程+‘五练’方法”、场景文化通过“真实场景+‘五激’方法”融入三链,让文化育人落地。以名人文化资源的利用为例,名人微型课程较好地嵌入到课程链、活动链、实践链中,必讲名人故事、必观名人纪念馆、必看名人读本、必进名人讲堂、必说名人格言的要求,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后活动中都得到了体现。

  匠心文化则是通过“平台课程+‘五练’方法”融入。学生在严格标准对照下,做到基础苦练、技能勤练、技术精练、对标严练、项目比练,以打磨“匠心”、磨炼“匠艺”。在专业课教师刘天宋看来,精进技能的前提是规范管理。“进入实训室,就像进入工厂车间,我们要求所有常规细节都必须对标工厂。我们还给每名学生安排了不同岗位,分工明确,相互配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工业机器人专业,“以德为先,技术次之”成为学生完善自我的座右铭。刘天宋说:“培育技能人才应将职业精神和技能提升相融合,做到‘由技至道,技以载道’。”他还将这8个字呈现在专业文化墙上,时刻提醒学生追慕“道心”“匠意”。

  此外,学校还在日常管理上下功夫。学校文化育人领导小组统筹管理,文化育人责任到位。在目标引领上做到分级协同,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按年级分解“德文技”目标并在“三链”实施,学生“德文技”能力逐级递进。由教务处对课程链实施进行指导、评价和考核;学工处对活动链、实践链进行整体设计和考核。在部门协同管理下,文化育人举措得到有效落实。

  数字赋能,构建“学生文化成长护照”评价体系

  在日常管理中,学校还借力数字化手段,提升过程评价效能。将文化育人集成为“心理健康测试”“人文课程在线学习”“文化活动(社团与实践)”等线上模块,开发了“数字化学生文化成长护照”平台,可供监测的数据起到了很大辅助作用。

  文化的关照,就是对生命个体的关照。心理教师马学果讲述了一个案例。一名学生到她那里咨询了3次。第一次来时,不轻易相信人,只是试探性地问问题和交流;当被提问时,会非常敏感,防御心重,双手紧紧抱着抱枕,坐在距离心理咨询师较远的沙发一角。随着谈话进行,才慢慢放下戒备,打开心扉,倾诉对人际交往不满意,觉得自己没有朋友,别人不喜欢自己。事实上,马学果通过班主任了解到其他同学对她的评价都挺高。“这名学生主要问题是自信心不足。”结合“学生文化成长护照”平台“自信心测评数据”的解读,马学果这样判断。经过专业的积极心理建设,这名学生懂得了如何打开心结,接纳自我,变得开朗多了。

  通过“学生文化成长护照”平台,学生实时知晓自己的“德文技”发展情况,教师也可监测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行为数据,及时给予干预或引领,为学生综合发展保驾护航。

  学校的文化育人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15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全面发展的人才,建设了一支具有文化育人能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形成了一大批校园文化品牌,广大毕业生以优良的综合素养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受到用人单位欢迎。教育部门领导到校视察时对学校的文化育人成果表示肯定,称赞学校“有文化,有特色,有品位”。文化育人研究专著《寻求自己的教育话语》获职教界高度评价,“刘国钧精神观照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和探索”获评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课题,学校文化育人成果获评江苏省职业院校优秀文化建设案例。

  (皇甫大欢)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