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主体协同构建人才全球化循环机制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1-11-30  阅读:次   |
42.9K

  国际人才竞争的重点是汇聚世界一流人才,特别是汇聚高端的创新创业人才。“走出去”企业是实现并打通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直接服务于国际循环,能够有力带动国内循环,打通国内外商品及要素市场,优化配置东道国既有资源,推进海外国际人才集聚并帮助“走出去”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人才全球化是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通过全球市场来配置、调节人力资源,并达到人才集聚效应的一种人才配置模式。对于高校来说,应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战场进行“政产学研”多主体的联合行动、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尽快占据全球化人才集聚的制高点。

  多元协同,促进人才全球化推进

  人才全球化推进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以“走出去”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通过“走出去”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人力资源平台组织、东道国地方政府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在系统、平台的思维下,以动力、长效、共享、约束为主要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主体不同的功能及其交互作用,增强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持续、深入地推进人才全球化集聚的过程。

  “走出去”企业是人才全球化集聚的重要载体,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带来人才需求,吸引人才根植并集聚于东道国,有效拉动人才全球化集聚。高校(科研机构)是国际人才培养的摇篮,可以提高国际人才供给精准性,也为东道国持久输送国际人才。人力资源平台组织可通过网联全球人才信息资源向“走出去”企业及其他主体提供全球人才信息,形成人才需求的良好对接,为人才全球化集聚提供服务支撑。东道国地方政府营造良好人才环境,增强其国际人才吸引力,吸引更多优秀国际人才汇集到东道国并促使他们自愿留在本区域工作。四个主体协同参与,同时发力,推动建立人才全球化推进体系。

  在人才全球化推进体系的探索过程中,各个主体寻求自身发展是推进人才全球化进程的内驱力,是实现人才全球化集聚的动力机制,长效保障人才全球化推进体系的平稳运行。同时,各主体通过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等相互促进并制约着各自的行为。由此形成动力、长效、共享、约束四个机制,共同保障人才全球化多元主体推进体系的协同运行,持续深入完成人才全球化集聚。

  产教联盟,实现人才精准培养

  中国高校(科研机构)应针对“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走出去”企业在东道国对国际人才的实际需求,主动与“走出去”企业联合建立产教联盟,在实现国际人才精准培养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一揽子人才解决方案。一是可以深入开展国际化人才订单式培养。从“走出去”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精准调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可以共建实践平台。开展国内校企合作与海外校企合作,共建校企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与国际人才培养海外就业基地,使学生能够在跨国公司实践中接受多元文化的培养和锻炼,开拓国际视野,培养国际综合素质。三是让企业人才来学校传授经验。通过定期开展现场讲座、开设选修课程、实验现场进行指导等方式使学生尽早接触一线工作,将理论知识有效融于实践操作。建立产教联盟合作机制,整合优势资源,凝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以及“走出去”企业的共识与合力,助力人才全球化推进体系的建立。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人才是推动人才全球化的重中之重。各主体要协同参与,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抓手,培养“专业+、商务化、柔性化、灵性化、中国化”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人才,共同推动人才全球化的发展。一是培养懂管理、会商务、知法律的“商务化”人才,以“专业+经管双创类课程”实现国际人才培养“商务化”。二是培养具备跨文化敏感性的“柔性化”人才,以“专业+语言跨文化类课程”实现国际人才培养“柔性化”。三是提高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加强对美学和文学的“博雅”教育,培养“灵性化”人才,以“专业+艺术类课程”实现国际人才培养“灵性化”。四是嵌入中国精神和中国气质,培养能够传播中国文化的“中国化”人才,以“专业+思政国学类课程”实现国际人才培养“中国化”。

  平台构建,网联全球人才资源

  人力资源平台组织作为多主体协同推进人才全球化集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不断完善人力资源服务来向“走出去”企业和其他主体提供全球人才信息,与其人才需求形成良好对接,并服务支撑及推进人才全球化集聚。一是构建国际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共享国际人才资源信息。通过技术手段和市场力量的支持,采集、汇总、分析并提取“走出去”企业重点领域、细分行业发展相关的各类国际人才信息,为企业选聘人才提供数据支持,实现中国国际人才信息收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二是构建与东道国各界精英的交流平台。高校(科研机构)可组织开展国际学术会议、社会交流活动、座谈会,吸收并学习东道国地区的相关政策、制度信息、相关法律法规,同时也为弘扬中国文化、扩大中国高校的影响力提供通道,便于日后办学任务的开展。通过建设国际人才大数据平台,共享国际人才资源信息,按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助力落实人才全球化集聚战略。

  (作者汪群系常州工学院副校长,河海大学教授;李卉系河海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