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精准“滴灌” 开创“三全育人”新格局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1-10-14  阅读:次   |
42.9K

  薪火相传一世纪,立德树人新百年。今年,河北大学喜迎百年华诞。百年办学,学校形成了优良育人传统。新时代,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凝练倡导“滴灌”育人理念,构建“滴灌”思政教育管网体系,多措并举推进“滴灌”教育,努力开创“三全育人”新格局。

  赓续红色血脉,秉承优良育人传统

  筚路蓝缕,风雨兼程,河北大学迎来百年华诞。1921年,河北大学前身天津工商大学创立,建校之初,就以“大学”立名建制,开展四年制本科教育,而且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一脉相承、绵延赓续,办学历史从未中断。1933年,学校更名天津工商学院。抗战期间,坚守津门,逆境办学,汇集大批名师巨擘,学校一时大师云集、声誉卓著,享有“煌煌北国望学府,巍巍工商独称尊”的美誉。1948年,学校达到千人规模,更名为私立津沽大学,与南开大学、北洋大学在天津高教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1951年,改制为国立。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校的工科、商科分别并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学校以师范学院为基础,在原址建成天津师范学院,1958年扩建为天津师范大学,成为华北乃至全国著名的师范院校。1960年,河北省政府部门决定建设一所以省名定名的综合性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遂改建为河北大学。1970年,学校由天津迁至保定。1984年学校培养出全省首位博士生导师,创立全省首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为河北省引进首位中科院院士;1999年培养出全省首位中科院院士;2005年成为省部共建大学;2012年名列“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2016年成为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进入河北省“双一流”建设一层次高校;2018年成为全国14所“部省合建”入选高校之一,标志着学校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成为学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救亡图存,复兴中华,河北大学激荡红色血脉。肇始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学校树爱国、科学之大旗,标保种、裕民之壮节,彰显了强烈的家国情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姚依林同志于1936年夏考入天津工商学院会财系,注册学名姚克广,在天津发展地下党员、重建革命组织、创办进步刊物,领导了天津各界的抗日救亡运动。“七七事变”后,天津工商学院成立难民收容所,盖起临时住房,参与救济水灾,收容难民823名。天津沦陷后,学生积极参加“抗日锄奸团”,火烧日军稻草和棉花仓库,除杀天津伪商会会长和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天津支行经理,极大振奋了抗日斗志,可谓“英雄正气学子胆,锄奸张义醒人心”。平津战役中,毕业于天津工商学院土木工程系的地下党员麦璇琨同志,凭着扎实、高超的功底,秘密将“天津市城防图”及时“复制”,经地下党领导人送到解放区,为29小时解放天津作出重要贡献,被授予“解放天津有功之臣”称号。爱国爱党爱人民的红色基因在建校之初就已融入河大人的血脉骨髓,一直激励着河大师生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不懈奋斗。

  弦歌不辍,作育英才,河北大学形成优良育人传统。创办之始,学校即秉持教育救国、实业强国之初衷,开设工学、商学两科,提出“育中华有为之青年,办德智并育之大学,促中国之现在化”的办学宗旨。20世纪30年代,我国近代建筑工程教育先驱、著名铁路工程专家华南圭先生担任天津工商学院院长,总结10余年办学经验,凝练确立了“实事求是”校训。1937年校刊上《实事求是的真义》一文中如此阐释“实事求是”:“不泥古、不眩新、不抄袭、不无谓、不落伍、不夸大、不保守、不盲进、不含糊、不矛盾。以上十条,相反的就是要创造,要进取,要有纪律,要合时代。惟其如此,故能根据事实,求得真理。且实事求是一语,不特治学应该如此,即推而至于一切,均当如此。”“实事求是”校训形成了学校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涵养着一代代河大学人。华南圭先生还提出了“廉能勤俭健”五字格言来塑造民族新人:“所谓廉,君子小人之辨,端在廉与不廉;所谓能,进退究何所凭,视乎能与不能;所谓勤,廉能俱是空名,苟非济之以勤;所谓俭,社会财力有限,公私皆应崇俭;所谓健,吃白食最腆颜,食力须先康健。”他要求学生“学行并茂”,培养健全人格,倾尽所学投身民族解放,做“民族中坚”。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广大师生与党同心、同向、同行。1989年,中国宋史学界泰斗、学校历史系漆侠先生的教学研究成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治史、执教、育人》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漆侠先生是学校教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书育人的典范。一百年崇文励教,学校在校生从建校之初的十几人到目前的4万余人,为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作出了应有贡献;40多万优秀校友遍布八方,尽展才华,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

  创新教育理念,夯实育人思想根基

  进入新世纪,学校弘扬优良传统,全面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深化思政教育模式改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学校教育理念进一步更新,育人体系更加完善,逐步凝练形成了特色品牌。

  探索“融通”育人体系。2009年11月,学校召开第六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提出“大教学观”理念,将育人由狭义的课堂授课,转向广义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与实践、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协同育人,主张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以本科教育为核心、以素质提升为引领、以课程改革为突破、以社会发展为导向、以资源优化为保障,构建“融通”育人体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一步发挥办学起点“高”、文化底蕴“厚”、师资队伍“强”、学科专业“全”、立德树人“好”的传统优势,不断完善“融通”育人体系,实现了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理论教学与实践创新、通识教育与个性培育、招生培养与就业创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通。2018年,学校的“基于大教学观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融通育人模式实证研究”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首倡“滴灌”思政教育模式。在“大教学观”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在“融通”育人体系中,于2009年率先倡导“滴灌”思政教育模式。“滴灌”是农业领域的一种先进技术,利用管网系统将水分精准输送给作物,较传统的“大水漫灌”更精准、细微、高效。学校将“滴灌”理念渗透思政教育工作,借助多种手段,整合各方资源,在大学生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给予其“点接点、线连线、面对面”的教育引导,“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进一步完善“三全育人”格局,构建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调联动、师生人人参与的,以网格化、立体式、全覆盖为特征的“滴灌”思政教育管网体系。“滴灌”思政教育倡导“贴近根系、点滴入心”的精细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点点对接,膝膝相碰,及时化解学生学习、生活、情感中的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做到知人心、聚人心、稳人心、暖人心;倡导“持续浸润、久久为功”的长效教育理念,通过党团组织、课堂教学、网络媒介、生活园区等载体与途径,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树牢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倡导“系统协调、集约高效”的综合教育理念,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大数据库,实现师生点对点交互,学校、学院、辅导员、教师、学生线连线互通,学生课上、课下、学习、生活、实践场景立体化联通;倡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有效教育理念,通过管网系统协调联动、多元要素协同发力,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滋养,大大提升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2019年,学校的“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河北大学‘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十年探索”获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升级“滴灌”管网体系,纵深推进“三全育人”

  学校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把思想政治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加强整体谋划,推进建章立制,架好“四梁八柱”,推动“滴灌”思政教育管网体系提质升级。

  强化顶层设计。2020年7月,学校出台了《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加快构建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安全稳定、队伍建设和评估督导七大子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同时,制定了2020—2022年加快构建思政工作体系重点任务台账,形成分工负责、层层尽责、人人担责的责任体系,绘就总体谋划、分步实施、远近结合、全面推进的“作战图”。

  抓好课堂教学。学校一体谋划、全面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2020年11月制定《关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在发展规划、人才引进、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坚持内部挖潜和外部引进“双驱动”,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每人每月1000元。全体思政课教师积极推动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021年1月,学校出台《全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一个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和25个教学单位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形成“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氛围。今年5月,学校3门课程获批首批国家级别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落实“五育并举”。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近两年相继出台《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实施方案》,充分依托百年学府的文化传承优势和综合性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势,健全领导体制、加大经费投入、推进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机制、完善评价机制,通过制度、课程、教学、班级以及学校文化体系的建设,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注重实效,知行合一,将“五育”贯穿于学生在校各阶段、各方面,实现德育铸魂、智育启真、体育强身、美育润心、劳育促行。

  多措并举推进“滴灌”教育,提升育人成效

  “滴灌”思政教育立足于两大课堂互动互补互融,把握学生需求,因材施教,通过师生点接点、线连线、面对面的教育引导,探索出精准化、综合化、高效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取得良好成效。

  贴近学生,入脑入心。革新教法,实施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法,举办3次全国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研讨会,2.6万名学生参与拍摄主旋律微电影4400多部,多部获国家级别奖项,相关成果入选“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一门思政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别一流本科课程。点滴指导,开展师生“读经悟典”,面向研究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选修课,组织本科生结成“学经典兴趣小组”,与中国社科院、中国政法大学联合主办“马列经典学术研讨会”,出版师生读经悟典系列成果《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思想的力量》《经典的力量》《理想的力量》,在《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正向引导,加强和规范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重点建设了“红色战线”“航标网”等思政教育网站,积极引导校园舆论,传播先进文化,“红色战线”和“航标网”先后荣获全国高校“十佳思政类网站”。

  主动介入,因材施教。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依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青年发展研究中心等,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科学分析和精准研判,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与服务,获评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建有一个国家级别大学科技园、两个国家级别众创空间、4个省级孵化基地、350余个校外创业就业实习实践基地,每年选派1000余名毕业生到单位实习,形成三级“双创”孵化加速体系。学校2016年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2017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成绩进入前40名,2016年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潜移默化,滋润心田。坚持政治引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丰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青年大学习、“红研社”、党史故事讲述团、“音乐党史”等活动载体,引导青年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绽放青春风采。2019年设立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强化研究生思政工作,3个党组织入选“双创”工作培育创建单位,其中两个分别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加强道德熏陶。设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师德师风考核办法》等文件,定期开展“师德标兵”“最美河大人”“三育人”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举行老教师荣休仪式,建立新教师入职宣誓制度,实现师德精神薪火相传。

  良性对接,互动互补。借鉴第一课堂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特点,构建目标一致、形式不同的第二课堂管理体系,实现两大课堂课程互补、学分互通。创设德育答辩制,并纳入“第二课堂”管理体系,“‘融通’育人理念下高校德育评价改革——基于河北大学‘德育答辩’课程化十四年创新实践”入选2021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根据学科交叉融合理念开设基于一级学科知识体系的研究生拓展课程(GELS),实现文、理、工、医等学科基础知识互通、互补、互融。推进科教协同育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军事科学院等重点科研机构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让研究生利用国内知名科研平台,进团队、进课题、进实验室,开阔学术视野,激发创新能力。依托燕赵文化、生命科学与绿色发展两大学科群,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使研究生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鼓励研究生把论文写在燕赵大地上。

  集约资源,拓展空间。作为全国“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学校始终把“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作为提升思政工作质量的重要载体,实现学生社区全覆盖、队伍全入驻、育人全链条、服务全体系、学生全受益。注重以生为本。分校区建设高标准“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打造心理咨询、资助管理、学习指导、就业创业服务等一体化综合社区,切实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强化在线指导。建设学生社区网络事务平台,配备自动打印终端,涵盖30余项业务,实现由“学生跑腿”到“数据跑腿”,由“学生四处跑”到“部门协同办”工作模式的转变。推进自我教育。选拔国旗护卫队优秀队员进驻学生社区,以点带面引领学生公寓文明建设;开展社区文化节、“公寓之星”评选等活动,发挥社区的文化育人功能;建立社区种植园,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成立社区管理协会,鼓励学生承担社区管理服务,打造团结友爱的“家”文化。

  践履笃行,知行合一。作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首批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试点高校,学校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组织全校323个党支部、1046个团支部线上开展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发动全校党员干部包联42000余名学生,并连续推出“战疫团旗飘”微团课,先后有5104名学生在所在社区(村)投身志愿服务,服务总时长6.3万余小时。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冬奥村志愿服务主责高校,共培训、储备冬奥会志愿者561人。研究生支教团成立16年间,199名志愿者接力在西部播撒爱和希望;疫情防控期间,青海分队逆行上高原,贵州分队搭建云课堂保障山区学生停课不停学,他们的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在张家口张北建立震后第一所帐篷小学,连续13年派遣坝上支教小分队,被评为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志愿者服务队。每年近200支社会实践团队足迹遍布近20个省份,学校多次被评为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建校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万里鹏程,未来必将可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听党话、跟党走,河北大学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大力弘扬学校优良育人传统,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河北大学党委书记郭健)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