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思明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纪略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4-03-07  阅读:次   |
42.9K

  打造人口密集城区教育发展的“思明样本” ——厦门市思明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纪略

  思明区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思明区是厦门市的核心城区,这里人口密集,也是传统的老城区。多年来,思明区政府部门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立足区情,扎实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工作,通过优化教育布局、引入名校与优质资源、成立教育共同体、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措施,形成了人口密集城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思明样本”。

  优化教育布局,破解人口密集城区学校建设难题

  学校体育馆的楼顶上,是200米跑道。这里是学生活动的其中一个空间。楼下体育馆内,同时建有一个标准篮球场、两个标准网球场,这是走进厦门市金榜小学便能看到的情景。该校位于厦门岛内火车站对面,周边是全市典型的人口集中区。这个占地不足32亩的小学校,却能容纳36个班、1600多名学生,且功能齐全。

  在金榜小学体育馆,篮球架是伸缩的,不使用时,体育馆摆上凳子,就“变身”成为大会场,可供1600多名学生开会。在体育场的中央,还布置上了小小舞台,这里又能变成学生开展文艺演出的场所。学校的教学楼采用环形布局设计,节省了大量的空间,但宽阔的楼道又让学生活动方便自如。金榜小学是思明区在人口高密度的老城区,“用有限用地,创造出无限空间”的典型案例,也是思明区学校建设的“样板”。

  思明区人口密度大,用地紧张。全区现有常住人口106多万人,约占厦门全市的20%;近10年来,思明区优质城区的集聚效应更加凸显,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以年均约4000人的速度持续增长。但思明区却以占全市近5%的面积,容纳了全市近20%的中小学幼儿园在校生。

  全区既要面对“人口高密度,建设高难度”的现状,还要面对“土地少,学校小”的局面。

  面对重重困难,如何推动教育既优质又均衡发展?思明区提出了优化教育布局、破解老城区学校建设难题的工作思路。在具体的空间利用上,思明区提出了“盘活用足每一寸空间”的思路,努力优化学校场地应用。

  从2017年起,思明区启动了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形成创建方案。2022年9月,思明区政府部门召开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思明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并不断加大教育财政投入,2022年区教育总投入达到37.4亿元,同比2021年34.03亿元增幅9.9%,2023年教育总投入达到40.61亿元。

  思明区虽然地处厦门岛内,但老学校主要集中在人口最为集中的西部。而思明区的东部,面向大海,是近10多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城区,这里新兴科技产业集中、年轻活力人口多,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更加强烈,但这里与西部城区相比,教育基础和底蕴相对薄弱。而中部城区的发展情况则介于中部和西部之间。针对这些现状,思明区提出“东部提升、中部扩容、西部改造”的对策,不断完善教育空间布局。

  在东部提升方面,动工建设厦门一中思明分校、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洪文校区。双十中学思明分校扩建、外国语学校瑞景分校扩建正在有序推进前期工作。与此同时,新开办的大同小学岭兜校区、外附小万景校区办学效益明显。莲前小学成为厦门市二实小教育共同体成员校,群众认可度明显提升;观音山、云顶学校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作为厦门市教科院“小初衔接”研究基地,聘请专家顾问,办学效益提升。

  在中部扩容方面,思明区高起点开办金榜小学;由滨东小学开办七星校区,由松柏二小开办长青校区;以微改造方式寻找中部学校的学位增长点,应对2023年小学一年级入学高峰。

  西部老城区,学校运动场所缺乏问题如何解决?思明区通过打造“空中运动场”和租用学校周边运动场所来解决。“空中运动场”具体是指利用层面安全结构或是兴建“大平层”运动场等方式,合理利用空间,为学生提供运动场所。

  2023年,思明区投入各项资金1.51亿元,优化53所中小学办学条件,完善12所学校运动场馆,打造15个“空中运动场”。在租用学校周边运动场所方面,新增运动场地面积34.2万平方米,17所学校运动生均面积得到提升。

  引入优质资源,“高位嫁接”实现超前发展

  2023年10月,厦门市何厝小学加挂“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合作校”牌匾,这标志着思明区东部的教育资源再升级。

  何厝小学还是“英雄小八路”的母校、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发祥地、全国红军小学五星级学校,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这次合作办学启动的同时,何厝小学硬件的新扩建工作也即将启动。思明区计划投入2.1亿元,在原址上高规格重建何厝小学,现已完成旧校区拆除工作。

  除了与厦门实验小学合作,思明区与厦门市第一中学、厦门双十中学、厦门外国语学校等市属名校,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厦门一中思明分校选址于厦门岛东部,作为开元创新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也是“岛内大提升”的重要战场,承载着这片土地上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目前,思明区“高位嫁接”的对象已不再局限于厦门和福建,而是面向北京师范大学等诸多高校。2023年,思明区与北京师范大学签订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的合作期为5年,目标是实现六提升:教育评价、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管理干部领导力再提升,未来教育家培养,名师队伍建设再升级,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品牌塑造。

  成立“教育共同体”,“携手”发展推进教育均衡

  位于思明区东部的莲前小学,与厦门第二实验小学成为“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一年来,师生家长们都明显感觉到了变化。

  学校春季学期末,莲前小学和厦门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生同用一张考卷;秋季新学期,共享一套校本作业;年末,在共同体的支持下,学校诞生了思明东部区域首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项目……

  “加入厦门第二实验小学教育共同体,是莲前小学办学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莲前小学校长郑文红说。

  莲前小学与厦门第二实验小学的合作,是思明区共建教师队伍的典型。

  现在,思明区共成立了16个教育共同体,思明区的教育“共同体”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老校带新校、品牌校带发展校”,莲前小学与厦门第二实验小学的合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第二种类型则更多强调并肩前行、共同发展。思明区教育部门表示,发展到后面,核心校和伙伴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变成强强联手。

  伴随着新一批共同体的成立,思明区教育部门还聘请了由6名全国知名专家组成的高质量发展顾问团,并推出了7个名校长工作室,其中4个由共同体核心校的校长领衔。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生综合素养水平提升

  在2023年厦门市第二十一届运动会上,思明区青少年组获得金牌354枚,金牌数、奖牌数、团体总分均位居全市前列,突破历史纪录。在“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上,2023年福建省共获得3项金奖,其中2项来自思明区。这些是思明区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生综合素养水平提升结出的硕果。

  思明区树立“五育”融合和跨学科融合理念,指导学校和教师探索“五育”融合课程;指导学校落实“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教学模式,提高美育教学质量。

  思明区坚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项目,打破思政课的校际和学段壁垒,推动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共建。2023年以来,新组建5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项目,截至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项目”达到8个,其中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莲花中学小初衔接研究型教育共同体是思明教育首个以小初衔接共同体形式开展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项目,打造“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思明区还持续落实“双减”政策,落实落细“五项管理”工作要求。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思明区学校全部参与中小学课后服务。建立中小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工作机制,在福建省率先发布劳动教育实践清单,劳动教育案例入选《福建中考报告2023》。思明区突出“一校一特”的特色教育方向,21所学校获评省、市级美育特色学校,学生艺术体育科学等素养不断得到提升。2024年2月,思明区入选福建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名单,这标志着思明区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上迈出新步伐。

  信息化助力教育教学,AI教育赋能学生素养

  近年来,思明区以“交互融合、智慧实证、创生赋能”为实验工作基本理念,建立了6个信息化研究展示平台:常态化校本化研究平台、常态化区域学科研修平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融合竞赛平台、区级“创客”活动成果竞赛平台、区级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案例评选平台、“一师一优课”和精品课评选平台。

  思明区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方法,让一线教师“会用”与“用好”信息化系统,着力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环境下的区域教学改革,进而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上好一堂课?学校在教研过程中,往往是任课学科组教师、技术应用指导教师、系统管理人员三方一起,坐下来认真教研,并形成教案,最后由任课教师实施教学。对一些好的教案,学校会放在系统中,与全体教师共享。

  如何让人工智能教育惠及每名学生?思明区进行了系列探索。现在,全区有53所学校加入“厦门市人工智能进百校”团队,人工智能教育在全区有序铺开。经过多年发展,参与学校都建成了1—2间人工智能教室,同时还建立了区本课程。学校通过开设普及课程和社团活动两种方式来推进教学的常态化。

  2023年,思明区中小学在各类科技竞赛中频频获奖,其中获国家级别奖项204个、省级奖项473个、市级奖项1843个。

  思明区在上级部门领导下,立足区情,扎实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工作,破解人口高密度中心城区创建中的难题,多措并举,均衡资源,在此基础上推进“五育”并举,实现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在教育强区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向群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黄丽虹)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