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助推甘肃教育“换挡提速”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7-09  阅读:次   |
42.9K

  在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四中七年级的英语课堂上,任课教师布置口语练习题时,学生们快速拿起手中的智能语音答题器,大声地朗读起来,在大数据实时分析下,评测结果立马显示在屏幕上。

  随后,教师根据“检测结果”精准定位薄弱单词,做到即教即练即评。“AI听说课堂有效促进了学生口语的练习和反馈,让学生敢于张口说,解决了只写不读的‘哑巴英语’现状,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趣味性和高效性。”教师王婷欣喜地说。

  这是甘肃推进教育数字化的一个缩影。“数字化有利于解决我省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快速高效填补教育洼地,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是我省教育‘换挡提速’的重要引擎。”甘肃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国珍说。甘肃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教育数字化特色发展之路。

  打破“数据孤岛”,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北宋时期南方农业得到发展的表现有哪些?”记者走进定西市安定区交通路中学的一节历史课。讲台上,教师将白板从中间推至两侧,通过交互智能平板导出课件、勾画重点。讲台下,学生们结合图文并茂、重点明晰的课件,在课本上做好笔记。一面玻璃相隔,几名教师坐在录播教室后部的观摩室观课。

  实际上,录播系统正在实时录制课堂教学情况,未到场的教师拿起手机、打开电脑,就能实现随时随地听课评课,并跨时空参与教研。授课教师课后通过观摩自己的课,再根据听评课查漏补缺,快速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在交通路中学,这样的课堂已是常态化和规模化。该校副校长杨晓娥介绍,学校还自筹资金先后购入智能签到、智能组卷与阅卷、成绩分析系统,并引进甘肃省智慧教育平台等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备课阅卷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交通路中学的变化并非个例。近年来,甘肃积极构建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为核心、以甘肃省智慧教育平台为枢纽的互联互通智慧教育体系,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共用,打破“各自为战”导致的信息孤岛、资源孤岛和应用孤岛,提升了师生参与度,不断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

  现如今,从点到面,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加入应用推广和创新探索的队伍,像一条条支流汇入甘肃智慧教育平台这片“数字海洋”,只要打开甘肃省智慧教育平台,就能找到各类问题的“答案”——

  在甘肃智慧教育平台上,教师可以使用海量的教学资源,进行网络教研、学生辅导;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课前预习、课后查缺补漏;家长可以通过平台实现家校互动,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

  在甘肃智慧教育平台上,汇聚20多个系统,集成100多个应用,分析数据成果110多项,累计教育资源1000多万条,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在甘肃智慧教育平台上,建成了高考综合改革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流程、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教学、教研、评价、学习、管理数据的无感式、伴随式收集和以数据交互、信息评估为主的数字化教育理念变革。

  填补教育洼地,薄弱校驶入“快车道”

  “我走在草地上,‘咕咕’;听见杜鹃在歌唱,‘咕咕’……”在徽县江洛镇江洛小学,音乐教师陈小敏正利用“专递课堂”给江洛小学和赵湾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顽皮的杜鹃”一课。

  电子屏幕前后,两所学校、两处地方的学生一同拍手欢唱,再配以相应的手势动作,课堂气氛活跃。近年来,江洛小学通过每周2节英语课、音乐课和1节科学课的“专递课堂”,搭建起中心校与6所村小和教学点联系的桥梁,盘活了薄弱校,使更多校园焕发出新的活力。

  实际上,教育数字化的浪潮已“席卷”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推动课堂变得更加“智慧”。在距离江洛小学40多公里的徽县实验小学,每年要为基层19所学校开展专递课、名师课200余节,城乡孩子同上一堂课,实现了“一校带多校”,教育优质均衡的理想照进了现实。

  该校校长张丽介绍,学校积极探索“互联网+名师工作室”的城乡学校教师互助研修模式,构建起与山东青岛、甘肃部分城市和乡村学校之间同学科教师的立体化、多方位协作网络互助教研体系,数字赋能传递了教育温度、提高了教育效度、拓宽了教育广度。

  数字化使教育落后地区教育洼地快速高效填补,实现了“弯道超车”。近几年,甘肃在甘南州、临夏州和庆阳市“两州一市”的23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了省级同享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示范化项目,采用“中心校带教学点”模式推动23个县的800所学校全课程共享课堂,将优质教育资源传送到了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缩小了区域、城乡、校际间的差距。

  “目前,从全省范围来看,‘三个课堂’、网络调研、网络培训等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常态。”在张国珍看来,优质校与薄弱校网上结对、线上牵手,开展跨区域、跨学校的互动教学教研已成为“新风尚”,有效解决了薄弱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开不好课等问题,切实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重塑教学模式,数字化催生课堂“蝶变”

  定西市安定区大城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如今,教师通过云平台开展备课、磨课、教研活动,运用AI智能分析系统精准把脉课堂教学深受教师青睐,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课堂让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学校构建起支撑个性化教学的智能化教学环境,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翻转课堂、微课程视频、交互学习等新奇时尚的学习方式,以及借助云平台的优质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蔚然成风。

  “教育数字化的发展倒逼教师走出舒适区,改变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课堂模式,课堂知识容量更大、效率更高了。”大城小学校长令亮亮说,教育数字化也给越来越多教师创造了快速成长的机遇,从原先的“不敢用、不愿用”到“能创新、离不开”,教师们开始享受数字化带来的全新教育体验。

  技术催生的课堂变革时时、处处都在更新迭代。在地处南秦岭深山里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沙川小学,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丰富多样的高效支教模式,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这得益于甘肃率先在全国探索实施的“互联网+支教”项目。由西北师范大学、河西学院等8所师范院校对口支教东乡县、礼县、宕昌县等9个县,以互联网为支撑、以“专递课堂”为纽带,打破了传统支教方式的局限性,将师范类高校与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需求双向对接。截至目前,该项目已覆盖9个市州18个县区的272所中小学;8所师范院校共选派210名指导教师和1000余名师范生,开设美术、音乐、英语等12个科目,支教班级938个,已授课4.42万学时,上课学生总数达到29.58万人(次)。

  为加速教育模式重塑,创新育人模式和教育治理方式,甘肃不断加快教育数字化的示范引领。兰州市实施的“兰州智慧教育·名师在线”课程应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集中市域内名师资源对全市城乡学生开展远程实时课后辅导,同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据统计,2019年以来,“兰州智慧教育·名师在线”共安排授课教师1818名,设置初一至高三多个年级课程,累计开课7575课时。

  “今年,我们提出创建数字化战略行动助推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就是要以教育数字化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推动教育开辟新赛道,变轨超车构建数字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新贡献。”张国珍说。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