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阅读: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7-06  阅读:次   |
42.9K

  书不是读得越多越好,关键是要读优质的书,优质地读。也不应该止于读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都是阅读。优质阅读,才会形成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持续阅读:教学的自我刷新

  什么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人以为评上了教坛新秀、名师、特级教师等荣誉,就是专业成长,却不知,现在各类荣誉评比的含金量已大打折扣。难道不去参加这些荣誉评比的教师就没有实现专业成长?我以为,只有在教育教学中实现了更会上课、听课、研究,更会教书育人,才算是有了专业的真正成长。

  专业成长的途径不能一味地到外面去寻求,而是要到内心去寻求,到离自身最近的途径去寻找。事实上,不是所有教师都有机会去参加各类高级培训,但每位教师都有一条途径,那就是——持续高质量的备课和阅读。

  我是在阅读和备课中进步的。

  语文名师斯霞说:“教学上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我们如果追求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同理,专业成长上也没有捷径可走,如果想追求专业发展的持续和厚实,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

  如果没有设计出让学生思维激活、小眼放光的步骤来,我是不敢走进课堂的。正是对课堂的敬畏,我把每节课当成了公开课。听课者是谁?我的学生。我把能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每节语文课的魅力作为我的教学追求,这是自我加压,也是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这种备课刻上时间的痕迹,就以大量形成了力量,以自我训练实现了教学磨炼。

  公开课是特殊的备课。每个学期的公开课成为我再一次检验提升备课质量的契机。我以公开课来提升备课质量,必定是备到最佳理念、最佳结构、最佳思路、最佳表达,必定是全面考虑了学的状态、学的过程、学的方式、学的成效。这样备课的公开课也无须多试教。成为教研员后,指导教师赛课更成为一次次高峰体验的备课,近十年,我的备课成果转化为两年一次的教师省级赛课,连续16年获省级优质课一等奖,2人获全国教学大赛特等奖。

  教师的阅读量与阅读率决定了课堂上每一句话的分量。当备课没有新鲜活水的时候,便是需要阅读的时候。持续阅读能促进教学的自我刷新。当然读书绝不能仅限于读教材,读教参,读教辅用书。这是小备课之需。教师应有大备课的观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教师阅读有内环阅读、中环阅读、外环阅读。专业阅读为内环阅读,中环阅读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内容,外环阅读则包括人文、历史、哲学等领域的阅读。当教师的心灵被先秦神话、唐诗宋词、泰戈尔的诗意浸润过,被巴金、冰心等美文哲理文字熨服过,被孔子、夸美纽斯、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的思想滋养过,被多元智力、成功教育、人文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洗礼过,被叶圣陶、陶行知等语文界前辈的理论营养过……课堂自会呈现一派春色满园的景象。

  联读:促进学习结构化

  好书,还要好好读。

  阅读不是机械地接受理解,被动地做出反应,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获取刺激并进行加工,依靠主观的构造作用,形成“认知结构”。

  今天,人类已进入到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推陈出新的周期不断缩短,再快的阅读速度也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因此关键是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有益的或者是相关的材料,进行组合、整合、创造的问题。它涉及对海量信息的筛选、判断、整合。这就需要一种优质的阅读方法。

  我提倡联读。它是一种多文本或群书的阅读,一种比较阅读,一种网状阅读,一种联结阅读,一种联动阅读。如在语文学习上,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阅读具有相同主题、相同题材、相同写法或相反观点的若干材料,这个材料不仅仅是文本,也可以是音视频,可以是图片、信息等,还可以是一本书或群书。

  这样的阅读打破了局限于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语文学习,打破了单篇课文封闭孤立单薄的学习状况,以人文主题或语文要素作为联读点,拓展与同化,联结与整合,将零散、单一、碎片的信息联结成有意义的知识结构,变孤篇阅读为整体性、结构化的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广度与深度,提升归纳判断、分析比较、整合联系等思维能力,促进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联读实现与相关信息的联结、与生活经验的联结,使阅读的触角伸向多角度、多视点、多方面。联读让我对问题的思考更有了深度与宽度,让阅读更有力量。

  专题写作:一种高质量的阅读

  写作,是另一种阅读,不求长篇大论,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有自己的思考。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同样,如果三日不写作,心灵便会像没有浇水的花儿会暂时地枯萎。写作,不仅是留下作品,它还是一种疗愈,是精神的滋养、情绪的释放、心情的飞翔。

  当教师把读书与教育教学研究结合起来,用读书指导实践,用实践深化读书,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使读书、实践、思考、写作成为一种需要、一种习惯、一种解决教学问题的闭环路径,那么教师的职业智慧便会蓬勃生长起来。

  伴随着专题写作的阅读,更有质量。

  2008年,我有幸走进浙江师范大学就读语文教育硕士,最大的受益是学术思维的刷新。那时,我正同一群骨干教师致力于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的研究。2011年,面对日常课堂教学的问题,教研员的责任和使命驱使我继续在略读课文教学的道路上探索实践,为写作关于略读课文教学的书,我阅读了大量书籍,获得了丰厚的理论素养。2014年,在我工作的第20年,完成了《略读有道: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研究》这本由实践和理论相互并进而成的书,阅读与写作化成了凝固的研究成果。

  “学习通过写作”,与写作相伴的是求知,高质量、富有成果的求知,是一个求知、思考、系统建构的过程,更是阅读内化的过程。

  2013年,为促进课内外融合阅读,实现课文学习和课外阅读的双丰收,我们实施了温州市小学语文课堂变革项目之“1+X”联读教学。它不打破教材编排体系,不打破教学原有顺序,紧密结合日常教学进行改革,成为群文阅读的“温州模式”,小学生6年在课堂上将多读1000多篇结构化文章,课内外阅读200本书。与之相伴的是我的专题阅读与写作,于是有了2018年出版的《“1+X”联读:小学语文课文新教学》。

  写作,让思维保持敏感,精神运动更有重量,慢慢突破,柳暗花明。

  (作者曹鸿飞 系浙江省特级教师)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