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需要更多的包容与理解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5-31  阅读:次   |
42.9K

  不久前,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等共同发布的《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统计,我国抑郁症患者总数较多,其中不少为在校学生。这一数据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应解决措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其实,心理健康问题不仅限于已反映出的病理性和实际性的问题,还包括一些消极的心理情绪。

  病理性的心理健康问题可大致分为已经表现出来的和具有潜在风险性的病症。大部分人对前者感到恐惧,对后者却往往不重视。离我最近的例子是,一名家庭条件优渥的初中同学因抑郁症而休学,当时的我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只是以一种简单甚至幼稚的逻辑来解释这一症状。我想当然地认为,成绩不好就要认真学,家长给的压力是要承受的,毕竟他们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但是,当后来我自己陷入类似的窘境时,才知道当初的自己有多无知。就连处于同一环境下的同龄人尚且不能共情,社会对青少年潜在的心理问题重视不足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了解并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

  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过大的学习压力、不良的成长环境与生活环境、自我认知的匮乏等。心理健康的定义,不仅仅是心理层面的,还体现在能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有能力从事富有成效的工作,能为自己所处的社区做一些事情。当某些人在青少年时期由于自我认知不足,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必要的责任感、羞耻感等,就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有些人身上表现出的“躺平”现象,其实就是心理不够积极的表现。“卷”的背后是对未知世界的恐惧,“躺”则是无法正确面对压力、一遇困难就退缩的消极对抗。究其原因,正是对自我认知不足而导致的不自信。

  令人欣慰的是,国家对于这一问题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体现了教育主管部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还得回到学生身上,学校、社会和家庭要积极提供帮助。而青少年所需的帮助,应是获得更多机会适应自我、探索自我、建立自我,在成长中承受适当的压力,接受应有的挑战。同时,我们也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对于病理性心理健康问题的包容与接纳。因为心理健康问题一旦得不到解决,后果会延续到成年期,会降低幸福感。我们要成长为一个幸福、完满且拥有价值感的个体,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更加有序、包容而多样的社会环境。

  (作者赵晨曦 系四川省开江中学学生)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