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让协同育人走向深入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7-28  阅读:次   |
42.9K

  近日,北京市文物局、市教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馆校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建设北京市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课件库”,规定中小学各学段每学年安排一次以上博物馆主题教学实践活动。这是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来,地方政府主动作为的典范,对探索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意义重大。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保障。以什么为突破口,在责任主体、运行机制以及保障条件上做出哪些安排,一直是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因素。北京市以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为切入点,明确规定市教委和市文物局在馆校合作方面的职责权利和发展目标,为各区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支撑学校课后服务提供了资源保障和机制保障。

  同时,中小学校对博物馆资源的充分使用,也倒逼博物馆不断开发和丰富青少年教育活动的“课件库”,快速提升博物馆社教人员辅导、讲解和课程开发的能力,进而切实提高博物馆面向社会和学校的教育价值。因此,北京市关于加强馆校合作的指导意见,既是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有益尝试,又为教育部门与政府其他相关部门联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了参考范本,更为全国各地积极探索推进博物馆融入教育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世界各国大多非常重视博物馆资源对于学生成长发展、教师教学效果以及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并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案例。譬如,美国的博物馆学校计划包括学校参观、博物馆导览、教育工作坊、角色扮演活动等,博物馆里也设置了教育专业人员岗位,与学校教师深入合作,根据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段,设计相关的教育活动。法国将博物馆参观和教育活动纳入学校教育计划,并在博物馆开设教育工作坊,为学生提供实践和体验式学习的机会。学生可在工作坊中进行手工制作、实验、角色扮演等活动,以深入了解博物馆资源所涉及的主题和知识。欧美发达国家在教学计划、组织保障机制、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成熟的做法,都可供我们借鉴。

  我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在博物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截至2022年,我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可以预见,加强馆校合作、推进博物馆融入教育体系,将不会是一时一域的探索,必将成为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支撑,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而做好相关工作,需要处理好两对关系:一是不能基于“重要”而应基于“需要”来定位馆校合作。当前,博物馆不仅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平台。加强馆校合作,必须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服务学校教育目标为原则,防止本末倒置。如果协同机制越多,学校可能会越来越不堪重负。二是不要着眼“当下”而要面向“长远”来推进馆校合作。面向长远推进馆校合作,必须在高质量上做文章,围绕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博物馆教育专业人员设置和扩充等进行探索。面向长远推进博物馆融入教育体系,不能只在国民教育体系内部做文章,还需要面向终身教育,服务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为此,馆校合作必须进一步协同大学以及更多专业组织、非营利性组织等,确保博物馆有充足的经费、专业的人员以及灵活多样的教育项目,以满足不同年龄参观、体验、探究、研讨等个性化学习需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研学实践、教师培训等需求。

  (作者张宁娟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评价与督导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