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创新教学理念 发展汉语国际教育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4-25  阅读:次   |
42.9K

  语言推广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高起点高站位,牢牢把握以教学理念为统率、以创新办学为目标、以特色教育为举措的发展思路,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强化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带头作用,不断实现办学理念多样化、目标制定科学化、特色创新合理化,夯实了学校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基础。

  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

  开阔教学思路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深知,高校的管理必须符合建设现代化大学的需求,只有创新理念、办出特色,办学才能达到较高的层次,才能培育出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学院将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使命,全面服务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以“提升汉语国际教育质量”为主线,以学科融合与资源优化为平台,深入推进汉语国际教育,在确保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形成、保持并不断强化自身的相对优势与核心竞争能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主动迎接挑战,立足长远,科学谋划,未雨绸缪,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突出特色,发挥中心基地的带动效应,创新国际汉语教学与科研基地的建设思路,构建开放型、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与科研基地,立足不同文化背景,在师资、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努力破解汉语国际教育的“瓶颈”。

  创新办学理念

  进一步明确教学发展目标

  为了实现教学全面创新,学院在历史传统、学科特色、资源优势等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规划。一是以学院的发展为中心,高起点高站位,在教学思想上形成共识,立足汉语国际教育,不断创新办学理念。二是根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要求,统筹安排,凸显学校特色,促进各专业与有关专业的协同发展。三是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推进国际交流与沟通。四是以“优质”为主线,以“高水平”为抓手,强化教师队伍,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在学科体系建设上,实现了语言理论学习与语言理论实践的有机融合;在课程编排上,基本形成了语言学、教育学、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等支撑理论研究的课程群。五是以制度和机制的创新为重点,构建汉语国际教育的长期运行机制,健全完善制度和机制,因地制宜地确立符合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长效机制。六是针对学院的发展需求,在工作上进行了更多的调整和改进。首先是特色课程的选定,学院坚持“秉承传统、吸纳创新”的课程设计理念,在巩固优势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开设精品课程。其次,学院在管理上区分了课程管理模式、教师管理模式和学生管理模式。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引进一批学历高、能力强的教师。七是“以党建为中心”,坚持求真、务实、创新,推进学院党建工作。八是明确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建设目标,针对目前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中常见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强调“五进”“六出”,即:理论、模式、标准、教材和人才的改进;从汉语自身出发,从师资与教学出发,从学习者出发,从学习环境出发,从教学资源与教学平台出发,从历史与文化的视角出发。

  强化办学特色

  进一步夯实教学发展基础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按照“打造特色优势”的理念,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比较优势,突出重点,走出特色发展之路,充分发挥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优势,以培养高质量的汉语推广人才为第一要务,在汉语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努力将学院建成汉语国际教育的核心基地、人才培养基地与汉语教学和科研的重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等方面,学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地进行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在突出特色办学、优化课程教育的同时,以学院的汉语教学基地为依托,以教育学、语言学、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跨文化交际各课程群同向同行为路径,强化学院的资源和教学优势,打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品牌。

  建立健全学科体系、打造课程“金课”和贯彻落实创新型教学理念,是高校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契机。大力发展汉语国际教育,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是学院加速推进国际化大学建设、提升办学层次的重点工作。学院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脚踏实地,集聚力量,创新办学思想,突出特色,将学院在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中所形成的特点和优势转化为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解决专业教学中的困难,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汉语国际教育重要基地,为我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课程思政为抓手

  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目标

  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问题导向,适应时代需求,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战略。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在对本领域行业发展、毕业生就业情况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所需的专业能力、核心素养及价值目标。

  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既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专业的性质决定了学生的就业范围大多为国际语言、文化交流领域。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外交关系,应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面对国际合作的工作任务或者突发的工作状况,应具备大局观、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面对海外的工作生活环境,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思政建设正是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抓手。学院积极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把知识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所有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专业层面上,学院在充分认识新时代教育教学新要求的基础上,从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使人才培养方案为各项思政目标的落地服务;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编写出版体现课程思政要求的教材、讲义、教学资料等,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从课程层面上,专任教师都立足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课程的内容,细化和分解课程思政目标,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专业教育的内容及形式有机融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莫莉)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